1

【中國新聞評論網】專家共論:一國兩制如何行穩致遠?

稿件来源:2022-05-29 00:15:14 中評香港網 專題頭條新聞 发布人:黄会

        中評社香港5月29日電(記者 林艷 段曉魯)由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主辦的“‘一國兩制’回顧與展望:香港回歸25週年學術研討會”5月28日上午在廣州的中山大學舉行,研討會由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院長何俊志教授主持。與會者分別從“一國兩制”實踐、香港基本法實施、香港管治、香港經濟、香港社會民生、“一國兩制”話語傳播等角度回顧總結香港回歸25周年的經驗並展望未來。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理事長陳春聲(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理事長陳春聲出席研討會並致辭表示,一國兩制是創造性的科學構想。在五十年不變的中期,對香港特區“一國兩制”實踐的歷史回顧與展望具有重要意義。他說,香港回歸25年以來,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近年來,中央審時度勢,依法出台了一系列重要舉措,推動香港局勢實現由亂到治的重要轉折。在新時期全面支持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高質量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揮出香港在“一帶一路”以及雙循環建設中的獨特作用,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增強香港同胞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推進依法治港,實現由治及興,確保 “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這是新時期“一國兩制”實踐的重要任務,也是每一位港澳研究學者的重要責任。  

                                  全國人大常委會港澳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張勇(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全國人大常委會港澳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張勇通過視頻致辭表示,“一國兩制”25載,恰是風華正茂。“一國兩制”事業既是歷史的,也是現時的;既需要開拓創新勇於實踐,更需要理論昇華、制度護航。對此,他有三點體會分享:一是守正創新,全面總結“一國兩制”豐富實踐,深化“一國兩制”理論研究。“一國兩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重要制度,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無論是回顧歷史、總結經驗,還是勇於實踐創新理論,都必須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政治方向。

  二是建章立制,不斷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治理,是治國理政的一部分,也是推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無論是總結實踐經驗,還是開展理論研究,都要聚焦於制度體系的建設,特別是聚焦於健全和完善特區行政區與憲法和基本法實施相關的制度與機制建設。

  三是服務大局,全面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同時也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一國兩制”的實踐內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一國兩制”的應有之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也是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必由之路。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鄧中華(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鄧中華通過視頻致辭表示,香港回歸祖國標誌著“一國兩制”由科學構想變成生動現實。25年來香港“一國兩制”實踐不斷豐富發展,“一國兩制”制度體系逐步建立健全,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一國兩制”事業也進入了新時代。在兩個100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關鍵階段,國內外形勢正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一國兩制”香港實踐將伴隨著巨大機遇的同時,也面臨更為嚴峻復雜的風險挑戰。以香港回歸25周年為契機,全面深刻總結“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的經驗和價值,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需。

  鄧中華指出,當前“一國兩制”實踐仍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我們要堅持”一國兩制”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對香港“一國兩制”未來充滿信心。儘管香港“由亂到治”發展態勢不斷鞏固,但“一國兩制”實踐和香港發展前路並不平坦,仍面臨許多亟待破解的難題。當前香港特區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制度有待完善,愛國愛港者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仍待提高,與香港市民期待的良政善治仍有差距。香港深層次矛盾問題遠未解決,人心回歸任重道遠。然而,“一國兩制”從來都是在不斷迎接挑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壯大的,“一國兩制”的強大生命力和制度韌性也正在坎坷波折中得到體現,即便是在“一國兩制”實踐和香港局勢面臨最嚴峻挑戰的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也一再強調,必須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一國兩制”絕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是中國共產黨基於國家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韓大元(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韓大元發表主題報告並總結了香港基本法實施25年的六點經驗,他指出,“一國兩制”是最具標誌性的中國制度的表述,是中國對人類政治文明的重大貢獻。香港回歸祖國25年,經歷了風風雨雨,在實踐中雖面臨一些爭議與挑戰,但“一國兩制”始終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體現在文明、和平、開放與包容精神。香港基本法是我們凝聚共識、戰勝各種困難的法寶,我們要倍加珍惜基本法實施取得的成就。我們要以“一國兩制”這一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標誌性素材,打造融通中外的新範疇、新表述,以“一國兩制”故事傳播中國的發展觀、文明觀。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精神的指引下,“一國兩制”將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為塑造人類和平秩序繼續做出貢獻。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圍繞“港人治港與愛國者治港”發表主題報告,他指出,港人治港在過去長期面對兩大難題:一是和全世界一樣,所面對的考卷越來越難;二是97年以前是英人治港,香港並沒有港人治港的經驗。這也使得很多反對派利用“港人治港”基本政策方針作為奪權手段,導致香港特區政府管治越來越難。因此,如果我們國家不祭出港區國安法、不提出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和完善香港選舉制度,香港政治鬥爭會更加激烈。他認為,愛國者治港是確保港人治港行穩致遠、達到最初設計目的、提高管治能力、解決香港長期累積下來的深層次問題的重要保障。當前最重要的是解決人的問題,要有系統地培養一些治港人才,建立愛國者治港管治人才體系,這樣才能越走越遠。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陳廣漢教授(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陳廣漢教授圍繞“香港經濟增長的結構與要素效應研究”發表主題報告指出,香港高度服務化的產業結構使科技創新失去產業依託,抑制香港技術進步,是影響香港自主性經濟增長能力的深層次原因。在完全自由經濟環境下,微觀主體的驅利行為,導致物質和人力資本向高回報率的金融、地產和專業服務等部門流動和配置,推動了產業空心化結果。在現行經濟運行條件下,香港的產業空心化和“脫實向虛”趨勢具有自我實現和自我強化的動機,破解香港經濟深層次結構問題,需要調整經濟運行一些體制變量。對此,他提出三點建議:一是特區政府要調整“積極不干預”的經濟治理思路,創造有利的市場條件和激勵機制,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科技創新。二是抓住新一輪技術與產業變革機遇,探討香港“再工業化”路徑,利用香港優勢,構建本土科技產業體系。三是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化粵港澳科技分工合作,攜手打造國際科創中心。

                                上海紐約大學應用社會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吳曉剛(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上海紐約大學應用社會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吳曉剛圍繞“香港社會民生問題研究”主題作報告指出香港五大深層次矛盾為:首先是市場自由放任與政府積極有為之間的矛盾,其次是保持經濟競爭力和追求社會均衡發展之間的矛盾,三是推進政策變革和落實政治問責之間的矛盾,四是與世界接軌及與中國內地(大灣區)雙重融合的矛盾,五是短期紓困措施和長遠體制建設之間的矛盾。他說,回歸一開始,董建華擔任第一屆特首時期,還曾試圖為香港撥開荊棘,尋找前途。其後,香港就一直陷入紛爭、原地打轉。不少政策是短期利好,長期利空。2003年非典疫情之後,香港問題又一次暴露出來,只看病症,不究病根,治標不治本。

        吳曉剛指出,25年來,港人似乎沒有認真思考過香港的管制和資本主義的結構性問題,更忽略了地緣政治變化的大局,往往把香港面臨的困局簡單粗淺地諉過於內地與香港關係以及民主化和普選問題。目前,港區國安法通過和實施,對恢復社會秩序,促進香港由亂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對於未來,他建議不但要重視短期的經濟復甦和紓困措施,更需要為未來做出長遠的政策規劃,積極有效地推進改革,妥善處理以上幾對矛盾,解決香港社會頑疾。疏解民怨,贏回民心,香港“一國兩制”才能行穩致遠。

                                                           論壇主會場(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中山大學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傳播研究中心聯席主席張志安圍繞“一國兩制”話語發表主題報告表示,“一國兩制”作為一種政治制度的話語,除了在國家結構理論上的創新,也同時建構了香港的社會實踐。他認為主流央媒關於“一國兩制”的話語構建,大致經歷了從強調政治制度安排,到經濟發展與制度建設主題並重,再到強調中央政府的全面管治權的政治性話語的三個階段變化。他指出,主權回歸不等於人心回歸:身分認同危機、香港社會經濟矛盾激化、兩地溝通不暢、互相不足、香港輿論中無中央聲音。目前,關於“一國兩制”話語口徑單一,議題設置的相對滯後,造成被動應對的結果。

  張志安認為,“一國兩制”理論與社會實踐呈現了明顯的雙向反饋互動模式、香港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生活在“一國兩制”理論框架下進行,受到理論和制度的指導和制約,現實的社會實踐很難與既有的理論保持完全一致,社會實踐中出現了超前於理論的事件,反饋給理論體系,使得理論體系不斷補充和完善。因此,他認為,“一國兩制”的話語建構過程,必須因應這些社會實踐的反饋,不斷作出補充和完善。

 

原文链接:http://hk.crntt.com/doc/1063/7/7/9/106377929_7.html?coluid=93&kindid=10095&docid=106377929&mdate=052919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