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公報-專欄】曹旭東:粵港澳大灣區的兩個面向與三個層次

稿件来源:時間:2019-03-06 03:18:14來源:大公報 评论 发布人:adsyxy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有兩個重要的面向,其一是面向港澳,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其二是面向世界,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

  香港面臨經濟增長瓶頸

  港澳回歸以來,「一國兩制」實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此同時,不少深層次的問題仍然存在。近些年,香港發生了若幹事件,從反高鐵到「反國教」,從非法「佔中」到旺角暴亂,這些政治事件背後有其經濟、社會的土壤。香港年輕一代面臨上樓、上流、上位的難題,再加上來自內地同輩的競爭壓力,以及自由行帶來的洶湧人流的物理空間的擠壓,相對剝奪感油然而生,這些經濟社會問題與意識形態問題糾纏在一起導致矛盾頻發。

  作為發達經濟體的香港,面臨着經濟高增長的瓶頸,動能不足,再加上狹窄的地域限制,使得經濟民生問題在其內部難以消解,澳門未來或許也會遭遇類似的問題。如何破解?意識形態問題暫時放後,先解決經濟民生問題,畢竟發展才是硬道理。十九大提出「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是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的戰略性轉向,而粵港澳大灣區正是實現這個轉向的最重要載體。作為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大灣區積累的制度政策經驗,可以進一步推進內地其他地方的開放,加強與港澳的緊密合作。

  大灣區除了面向港澳,還要面向世界。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珠三角地區的內部聯合,更承擔着國家任務,那就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作為新時代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總體框架,「一帶一路」的意義不用贅言。參與「一帶一路」大灣區具有獨特優勢。

  建設大灣區使人心相通

  作為全球性金融、航運、物流中心的香港一直以來在中國對外開放、對外交往中扮演着超級聯繫人角色;澳門不僅是旅遊休閒中心,還有葡語國家商貿平台;深圳科技創新實力一枝獨秀,已被不少媒體稱為中國的「硅谷」;廣州是千年商都,號稱第三世界國家的「首都」。參與「一帶一路」不僅是大灣區的任務,也是大灣區提升在全球範圍內影響力的機遇。

  大灣區建設有美好的藍圖和願景,但具體規劃的落地需要腳踏實地。筆者認為,有三個重要的層次:硬體聯通、制度對接和人心相通。

  硬體聯通是第一個層次。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已經通車,虎門二橋即將通車,深中通道已經開工;再加上城際鐵路、跨市地鐵、高快速公路、水陸碼頭、珠三角機場群,這些基礎設施將整個珠江口各城市緊密聯接。

  制度對接是第二個層次。大灣區建設不僅是硬體互聯互通問題,更深層的是軟性制度的銜接、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但「一國、兩制、三法域和關稅區」的核心特徵意味着建設中必然面臨制度障礙和衝突。制度差異必然影響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影響三地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的有效對接,進而影響大灣區的建設效果。近幾年,中央和地方層面已經採取行動,推進系列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的措施。但制度對接是極其複雜的問題,涉及到方方面面各個細分領域,涉及到從中央到區縣各個層級的政府主體,這個系統工程遠未完成,沒有順暢的制度環境,大灣區無法實現真正的協同、整合、一體化發展,內地的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也必然大打折扣。制度對接應是未來工作的重點。

  第三個層次是人心相通。政治的背後是人心,「一國兩制」不僅是法理回歸,更需要人心回歸。與硬體互通,制度銜接相比,人心相通可能是一個更漫長的過程。人心工作既要講原則,也要講方法。擱置爭議,在參與大灣區建設中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或許是最有效的辦法。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學者

原文链接:http://www.takungpao.com.hk/opinion/233119/2019/0306/256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