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君:香港政党政治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一、目前香港政党概况
1.香港政制仍属过渡阶段使政党仍处于不断变动中。香港的政党政治经过二十多年演变,尤其是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到今天已经取得一定发展。目前,香港已经有十多个参与议会选举的政党或政治团体(见“目前香港政党情况表”)。
香港政党的发展关键取决于权力机构的开放度与民主的进程与速度。香港政团政党的产生就是由港英在建制内引入民主开始的,而政团政党迅速发展则是在立法局引入直接选举后开始的。由于直接选举需要做大量的拉票工作,这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政党的主要作用也就在于其可以聚集众人的力量与资源。因此随着香港民主的发展,政党不断发展且作用不断增强。回归后,香港政制循序渐进发展,香港政党政团也经历了不断变化,其中2010 年政改方案的通过使2012 年的立法会选举发生很大变化,立法会新增 10 个议席,包括5 个直选议席及5 个由全港320 多万非功能组选民选举产生的超级功能组议席。因此2010 年至2012 年,香港的政党处于较大的变动调整中,包括民主党、自由党、社会民主连线相继出现分化或分裂,同时出现不少新政党,包括新民党、新民主同盟、人民力量、工党以及经济民生联盟。
香港目前的立法会组成以及选举方式或模式以至于行政长官选举方式,仍然属于过渡阶段,还未达到基本法规定的最终即普选阶段,因此立法会选举方式以及行政长官选举方式仍在变动中,这必然导致以选举及执政为目的的政党不断分化重组。
2.香港政党处于低水平阶段。香港至今没有《政党法》,政党多数只能依据《公司条例》注册为有限公司,或者依据《社团条例》注册为社团。而且立法会中由功能界别选举选出的议员占到议员总数的42.8%,独立人士即使不参加政党也可当选议员或直达最高的权力系统。尤其是《行政长官选举条例》对第一届行政长官规定,行政长官不能是政党人士,从第二届之后做出了修订,行政长官候选人可以是政党人士,但是当选后必须退党,这使香港没有执政党,而且使香港政党活动的空间主要被限制在立法会与区议会选举及其议会活动中。
以上因素限制了香港政党的发展,使香港政党无论组织能力、动员能力、政治道德和政治勇气等方面都处于低水平,欠缺全面政纲,政策研究则处于低层次,往往只倡议一两项议题,一些议题是为求增加宣传效应才作研究。而且组织松散,有利则合,无利则分。目前政党规模也很小,除了民建联(编注:全称为“民主建港协进联盟”,成立于1992 年,是当前香港最大的政治组织,也是香港立法会最大政党)成员约3 万人之外,其余的成员人数都只有一千数百,甚至更少,因此香港政党的支持率普遍较低。根据香港大学民意调查中心及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的民调,香港政党支持率都不超过20%,大部分支持率在个位数,高达60%至7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任何香港政
党或政团值得支持。
3.香港政党不是执政党与在野党之分,而是建制派与反对派之分。
行政长宫不是政党人士或当选后必须退党,这使香港至今没有执政党。因此,香港没有执政党与在野党之分,而有建制派与反对派之分。实际上,早在回归前,香港就已形成亲英派与亲中派两大阵营,民主派在回归前已属于亲英或亲港英政府派,尤其是支持彭定康的政改方案;而亲中派在回归前便与中国内地关系密切,并反对港英政府。
回归后,民主派也称为泛民主派,或简称为泛民,也称为反对派。称他们为民主派或泛民主派,是因为一直以来他们均以“争取民主”为主要口号,主张香港尽快实现全面普选。而称他们为(政府)反对派则是因他们通常反对特区政府,尤其是2005 年,为反对而反对地否决了政府提出的得到多数港人支持的关于2007 年行政长官选举及2008 年立法会选举方式改革的方案。建制派则与特区政府关系密切,或者说他们通常情况下支持政府。
建制派可区分为传统亲中派与中间派。亲中派主要是民建联与工联会(编注:全称为“香港工会联合会”,成立于1948 年,会员人数38 万,为全香港会员人数最多的工会),这些政党或政团长期与内地关系密切,因此回归前受到港英政府排挤甚至迫害,并因此成为反港英政府派,回归后成为支持特区政府施政的亲特区政府派或建制派。中间派即自由党等工商专业界政党,这些政党或政团回归前基本属于亲英派,接近回归才逐渐转态,回归后属于支持特区政府的派别,这一派别总是亲政府派(过去亲港英,现在亲特区政府或建制派),因为他们总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政府政策的最大既得利益者。
4.建制派与反对派政党政治理念差异大,政治争拗尤其多,选举竞争尤其激烈。建制派与反对派两大阵营不仅在是否支持政府上有区别,而且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区别。香港是“一国两制”地区,这里实际是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矛盾斗争的汇聚点,两大阵营矛盾集中体现在政党政治的理念差异上,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作为“一国两制”主体的内地社会主义制度的尊重与否,以及“一国”观念强弱。
香港政党的两大阵营之间理念差异大,必然导致双方政治争拗与政治斗争较为激烈,不仅涉及政治的议题争议特别多,例如普选问题、基本法第 23 条关于国家安全立法的问题、国民教育问题,而且民生问题也容易被政治化,导致政治气氛浓厚。两大阵营间的政治争拗或斗争,表面上围绕是否应当尽快普选及普选采取何种模式,实质是围绕夺权与反夺权展开,因此在涉及权力分配的选举制度方面的争拗也尤为激烈且持续时间长。
因每项选举直接涉及权力的即时分配,因此成为两大阵营斗争的焦点,也使政党在选举中的作用不断加强。除了一贯以来便竞争激烈的立法机构议席的竞选,在区议会选举以及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选举中,政党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反对派在2003 年后便扬言要夺取立法会过半数议席,之后不仅参与议会选举,而且即使在被他们称为“小圈子选举”的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选举以及行政长官选举中,也开始积极参选,所谓“寸土必争”,因此使各项选举竞争加剧。
5.两大阵营的优劣势均明显。
反对派的政治理念强调“两制”或所谓“核心价值”,而忽视“一国”,这特别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香港中产阶级欢迎,因此在无记名投票中,约60%的港人会投票给反对派。但是反对派的政治定位使其参政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因为与中央、内地及特区政府关系均不好,反对派没有机会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入特区政府行政会议与其他咨询机构以及担任政府高官或高官助理的机会,也比建制派政党政团少,因此他们的参政空间基本局限在区议会与立法会两级议会。因多数港人不希望得罪中央与特区政府,不愿意加入反对派政党政团,所以,反对派政团很多,但所有政党政团的成员合共只有3000 至4000A。传统反对派中,民主党高峰时成员接近1000 人,
但到2005 年之后却只有600 余人;民协(编注:全称为“香港民主民生协进会”,成立于1986 年)成员基本在100 人左右徘徊。新兴反对派中的公民党只有400 余人,社会民主连线与人民力量最多时也只有1000 余入;工党也只有几百人(见“目前香港政党情况表”)。
建制派中的亲中派长期坚持基层工作,因此获得基层支持。中间派成员作为工商界政党,因此擅长立法会中工商界别最多的功能组别选举,但随着民主制度的发展,功能组别选举议席会越来越少直至取消,因此这一优势其实也是劣势。建制派“一国”观念较强,并支持政府施政,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在于:使其有较大参政空间,而且组织容易发展壮大。劣势在于:被看成保守,因此在中产阶级中支持率低,而且因特区政府施政效率不高,使支持其施政的政党尤其是亲中政党受到连累。
二、香港可能走向两党制
基本法规定,香港最终要实现行政长官与立法会全体议员普选产生,而全国人大常委会2007年作出香港2017 年可以普选行政长官,随后(最快2020 年)可以普选立法会的决定。目前香港特区政府正在展开2017 年行政长官普选方案及2016 年立法会选举方式的咨询。一旦落实行政长官与立法会普选,无论是何种普选模式,其对香港政党政治必然带来很大变化。
1.随着普选的落实,香港可能出现执政党或执政联盟,政党水平会逐渐提高。
香港政党在立法会内具有重要位置,现在的行政长官无党无派,在议会内没有票,使政治无法协调,如果行政长官出身于执政联盟,那么就有了基本票,很多议案可以通过,施政效率可以明显提高。因此不少学者指出,没有政党的支持,特区政府施政效率难以提高,而且政党是凝聚和培育政治人才的重要场地,将成为特首挑选治港班子的重要来源,因此有必要发展政党政治。而且随着香港民主的发展,政党的作用已不断增强。从立法机构引入直接选举议席后,就是以政党名义参选的人士为多,非政党人士很少。2007 年的行政长官选举,政党参与程度高,梁家杰以公民党身份参选,并由民主党、民协等反对派政党在背后支持,曾荫权得到四大建制派政党民建联、自由党、工联会和泛联盟(编注:泛联盟是香港立法会中的议员政治结盟之一,并非政党)支持。2012 年的行政长官选举,政党参与程度同样很高。
但是,非普选产生的行政长官与支持其的政党之间关系紧密度有限,执政联盟不易建立。普选条件下产生的行政长官与支持其的政党之间关系紧密度很强,届时政党将不再是建制派与反对派的区分,而可能是事实上的执政党与在野党区分。公民党在其政纲中已写明,目标就是成为执政党。民主党也不讳言,要争取成为执政党。民建联主席谭耀宗表示,民建联要做有执政能力的政党,并希望民建联中能产生出特首。
即使香港政党发展不成熟,只要民主达到普选的高度,尽管根本没有一个政党能单靠自己的力量当选特首,但是靠政治联盟(如建制派联盟或反对派联盟)完全可以当选特首,且完全可能在立法会取得过半数以上议席。在普选条件下,建制派阵营会结成紧密联盟参选,有机会执政和成为执政党。反对派也必会结成紧密联盟参选。而一旦有了执政联盟,在此基础上可能整合成一个类似的执政党联盟。即使届时仍规定政党推举的成员当选行政长官后仍要退出政党,并不能改变其成员当选行政长官的实质,且该成员退出其党也不可能与该党脱离关系,因此该党是执政党的实质是难以改变的。届时政制稳定下来,政党的分化重组也将基本完成,香港将形成较为稳定的
政党格局,因民主而带来的相关政治议题均将不存在,从而不再有所谓的“民主派”;“建制派”称谓也将消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在野派与执政派。届时政党的作用将大幅度增强,因执政的需要或争取执政的需要,政党在政纲、政策研究上均可能大幅度提高水平,政党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政治道德和政治勇气都会有较大提升,支持率也将随之上升。
2.香港政党政治无论是何种模式,都将保持“一国两制”特点。
香港一直存在两大阵营,回归前便存在。回归以来两大阵营日趋明显,从2003 年区议会选举、2004 年立法会选举、2006 年底的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选举、2007 年3 月的行政长官选举、2007 年底的立法会港岛区议席补选(民建联主席马力去世留下的空缺)以及2008 年的立法会选举来看,是明显的建制派与反对派两大阵营对决。这可能影响香港未来的政党政治模式,即有可能向类似的两党制方向发展。时事评论员纪硕鸣在2007 年9 月27 日香港《文汇报》刊发的“香港民主政治的新挑战”一文中也提到,从近来立法会港岛区议席补选发生的政党政治趋势看未来,香港没有“一党制”的可能,香港也没有“多党制”的基础,香港的民主进程和选举制度还难以在短期内看到产生“两党制”政党政治的可能性,但从长远看,补选中的两大阵营对垒,演绎的是,香港的政治形态开始发生变化,不管你愿不愿意,也不管你承不承认,香港的民主政治正面对“两大政党”崛起、“政党有意参与管治”的新挑战。
无论模式如何,香港政党政治都将保持“一国两制”的特点。香港不是独立地区,又不同于一般的非独立地区,而是中国的“一国两制、高度自治”地区。因此,香港政党具有不同于任何国家和地区政党的特点。西方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基本是独立国家的政党,因此香港的政党最终有机会走向执政党,但不可能像独立国家执政党那样,权力完全来自于选民,只对人民负责。香港政党即使成为执政党,其权力也不仅来源于港人,且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中国中央政府的授权。因此,作为执政党,其不仅要向港人负责,也要向中央负责。
在西方等国家,不同政党的政治理念基本一致,政党轮替执政,国家发展方向和基本政策可以代代相承,基本不变。而香港不同政党的政治理念存在很大差异,政党轮替执政,如果处理不好,发展方向与基本政策可能会有较大改变,这对香港社会繁荣稳定极为不利。如果与中央较为对抗的政党成为执政党派,其必然挟香港所谓“民意”,将中央的意见抛在一边,届时“一国两制”中的“一国”必然受到损害,“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变成趋向于完全自治,最后也必将损害香港的利益。因此,基本法规定了中央政府对行政长官的任命权,当与中央对抗的政党成员被选为行政长官时,中央极可能不任命,这实际也是要保障“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