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诚:沪港通对香港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与风险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在极端情况下,多重因素叠加可能引起金融风暴。若游资有政治动机,沪港通与美联储退市、“占中”等事件叠加和发酵,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4 月10 日,李克强总理在博鳌论坛开幕式上宣布,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的互联互通机制,即“沪港通”。沪港通赋予香港推动国家金融改革开放的重大使命,不仅有利于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能让香港的投资者分享到更多内地改革发展的成果。

沪港通对香港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
第一,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有望再次飞跃。沪港通双向交易将统一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有助于在港离岸人民币的双向流动。近年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有所放缓,相关产品选择较少和资金流动受限是其中重要原因。随着沪港通的试点和推广,投资者拥有了离岸人民币资金回流内地的正规渠道,使资金在两地的有序流动更加畅通与规范,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有望再次飞跃。
 

第二,香港总部经济实力将增强。近年中央积极助推新加坡、伦敦等地的离岸人民币业务,而沪港通则显示,香港在中国资本开放中的试验田角色难以替代。沪港通使两地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后,将令更多国内外企业赴港上市。利用沪港通平台,香港将吸引全球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到港发展,进而拉动经纪、银行、资产管理等行业。跨国公司考虑将香港作为亚洲区甚至全球总部的诱因会增加,流去新加坡等地的资金、业务和机构总部或有望回流香港。
第三,带动深港通等两地金融合作。沪港通是试点,未来视乎市场情况及监管机构审批,可能会灵活扩容(提升额度),扩量(增加资产类别,如贵金属),以及扩市(如深港通)。2014 年初,深圳市就已提出,探索“深港交易通”系统,在前海实行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试点。可以预期,在沪港通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深港两地可以具备更好的条件,在更高的起点上探索深港通。此外,沪港通是股票层面的互联互通,未来有望扩至商品期货,实现商品通,进而是“人民币通”。

值得关注的可能风险

一是游资流向可能有政治动机。今年7、8 月份,外资频繁流入香港,金管局为稳定汇率24次入市注资。投资者进入香港的主因是资本逐利,但务必关注游资的政治动机,尤其是与反对派“占中”行动的关联性。一方面,“占中”已损害香港经济,外资有撤离动机。恒生指数在震荡中下跌,“占中”开始当日即跌449 点,而港元汇率、借贷成本、货币供应等方面,亦有大幅波动。有香港学者估计,“占中”给香港经济带来3500 亿港元的损失,并拉低香港经济长期竞争力。另一方面,在港外资兑换人民币撤离香港,购买内地的A 股,可以做空香港,又可实现人民币升值和投资内地双重收益。而内地用人民币购买港股,到港资金不易投资于香港本地产业,即对资金实施闭合路径管理,故不能有效地给撤离的外资补位。而且,金融交易瞬息万变,内地机构反应具有时滞性。因此,沪港通虽是双向流通,但内地购买港股、为香港股市托底的救市构想,可能低于预期。沪港通给游资开辟了运作通道,若与“占中”相配合,两面夹击,则可“事半功倍”,政治和经济利益双收。因此,外国势力可能利用沪港通在香港政改时机,扰乱香港金融秩序,需及时防范与应对。

二是在极端情况下,多重因素叠加可能引起金融风暴。若游资有政治动机,沪港通与美联储退市、“占中”等事件叠加和发酵,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一方面,香港对外源冲击的承受力下降了。相对97 亚洲金融风暴时,香港经济竞争力持续下滑,楼市价格泡沫有增无减,10 年后的欧美金融海啸又暴露出资产管理方面的监管不足,雷曼事件的风波可以为鉴。因此,今天香港财经体系对震荡的承受力,相对当年有所削弱。另一方面,多重风险正在逼近香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QE)已宣告结束,可能给香港带来流动性收缩、利率上升和价格下跌的三重压力。特别注意的是,随着金融海啸自2008 年8 月起流入香港的过千亿美元资金,若大举流出将引发重大风险。
而已持续一个多月的“占中”行动对香港经济金融的短、中、长期影响正逐渐显露。有香港官员曾预言,香港金融中心未来半年难以避免“危机”,其严重性则视乎“占中”规模和持续时间。沪港通是资本进出香港的重要通道,若有政治目的,游资故意做空香港,并利用沪港两地交易时段差异、涨跌停板等制度漏洞,与“占中”和QE 退市等事件叠加带来的风险不可小觑,恐怕现今香港金融体系难以承受,易引发金融风暴。

此外,沪港通还可能带来外汇风险。当前所有人民币换汇在境外,从而不会影响在岸人民币汇率,亦不会对外汇储备造成压力。但在沪港通机制下,每日人民币百亿净流出、流入额度,已不再局限于贸易结算或银行存款,而是投资活动驱动,这将形成渐清晰的离岸人民币汇率。而且,在人民币汇率进入双向波动的背景下,沪港通将令投资者面临更严峻的汇率风险,并进一步激发市场的避险对冲需求。离岸市场资金量的扩大,交投量的上涨,将会使得离岸汇率直接倒逼在岸汇率,进而影响国内的汇率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宏观经济。因此,当前要加强对人民币资金调节的风险评估和抗压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