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陆剑宝:深河套協議:制度與科技協同創新/陸劍寶
一月三日,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舉行了「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對香港來說,這無疑是踏入二○一七年第一份最好的新年禮物。落馬洲河套地區清晰地定位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佔地八十七公頃,是目前香港科技園面積的四倍,亦是香港未來最大的科技創新平台。
港深河套協議是「一國兩制」下港澳與內地深化合作的又一制度創新實踐
在CEPA和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等一系列着力促進粵港澳深化合作的制度創新實踐中,港深河套協議無疑是繼澳門大學橫琴校區後的另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制度探索。
國務院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頒發第221號令,就深圳河的河套區權屬問題作出澄清,規定業權仍歸深圳所有,而香港則擁有該區域的管理權。廣東省人民政府《粵港合作框架協議》二○一五年重點工作中着重提出「在尊重歷史、尊重現實的基礎上,以共同開發、共用成果為原則,加快推進深港落馬洲河套地區的開發建設」。是次港深河套協議的簽署確認了香港對河套地區享有土地業權,適用香港法律和行政制度;專案以公益為主,港深雙方不從中謀利;雙方以共同協商,互利共贏的精神處理各項事務。這無疑體現了中央、廣東省、深圳市各級人民政府對促進香港經濟發展的大力支持。
創新及科技園是平台
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成為探索兩地科技創新合作模式的重要平台
內地與香港的合作重點體現在深港合作。前海自貿試驗區定位為「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有利於香港拓展金融業、物流業、專業服務業等傳統優勢產業。落馬洲河套地區定位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有利於香港拓展具有厚實科研基礎的高新技術產業。「西有前海,東有河套」的深港協同創新格局得以形成。這對無論是「珠三角大灣區」建設,還是「雙自聯動」機制構建,都提供了核心基礎。如果說深圳大疆無人機是港深科技合作的市場主導型典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則可以看作是港深科技合作的制度層面創新樣本。
香港基礎研究成果卓越,但是在科研成果轉化和科技產品製造環節一直缺失。對比之,深圳科技創新能力發展迅猛,企業的應用研究成果卓越,並湧現出世界級的知名科創企業,如騰訊、華為、大疆、中興等等。但是,深圳本土科研型高校缺乏,基礎研究是深圳的短板。如兩地能優劣互補,以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落馬洲河套區為平台,着力發展和完善科技創新產業鏈,必定能進一步提升兩地的協同競爭力。
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肩負香港發展科創產業的重任
一直以來,香港金融、貿易、會計、律師、醫療等優勢服務業產生的「虹吸效應」擠佔了科技產業的發展要素令其起色不大。另一方面,香港也由於土地和環保等制約不能大力發展應用型科技產業。有鑒於現時香港的科技基礎研究優勢和學術成果轉化的不足,政府專門成立了「創新及科技局」力推香港科創產業的發展。目前香港科技園(22公頃)、數碼港,無論從土地發展空間還是研究成果轉化率來看,均不能肩負發展香港科創產業的使命。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除了土地空間足夠外,還可以讓香港通過與深圳科技產業、珠三角製造產業的「近水樓台」對接,找到更多的科研成果轉化機會。
作為香港促進科創產業發展的專門機構,香港科技園公司將成立附屬公司,專門負責「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上蓋建設和運營。園區重點發展香港最具優勢的基礎研究和文化創意產業,旨在吸引一批像深圳騰訊、華為、大疆等大型科創企業在園區設立研發中心和大數據中心;帶動一批國際性科創企業在園區設立中國區研發總部;孵化一批細分市場型的新興中小型科創公司;衍生一批圍繞科技創新的高端生產性服務企業。一旦香港的科技創新環境營造起來,將有更多港青年投身到科創產業,也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和回報。
激發新界北經濟活力
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有望啟動新界北的經濟活力
港島區和九龍區是香港的商業中心,四大支柱產業基本集中於此,土地嚴重不足抑制了香港產業的做大做強。新界擁有香港最大的土地儲備並與深圳商業中心(福田,羅湖)、前海自貿試驗區相連,具有廣闊的拓展空間。相對於深圳河北岸的深圳濱河帶高樓林立,深圳河南岸的香港新界卻由於各種發展阻力而活力不足。河套地區的建設將有望帶動新界新一輪的經濟發展,同時亦能為港九區傳統優勢服務業減輕土地壓力和拓展市場空間。首先,以河套區為核心工作區,以東鐵線和新田公路為樞紐,將形成環繞元朗─落馬洲─深圳福田─上水等地區的「港深半小時」工作生活圈。其次,以創新科技為核心的產業將帶動餐飲住宿、零售商貿等配套服務業,解決新界西北非技術勞動力的就業。最後,集中於港島區的金融業、貿易物流業,會計律師廣告等專業服務業將延伸至新界北。
堅持科創投入與慎防「地產專案」導向
由此可見,河套地區被賦予了發展香港科技創新產業、深化深港創新合作的重要使命。儘管河套協議為深港科創提供了「入場證」,但能否上演好這場「科創秀」尚需時日。相較於服務業的短期效應明顯,科技創新產業前期投入大,產出周期長甚至不確定。這就需要兩地政府有「媳婦熬成婆」的決心,特別是香港方面,要轉變思想,着力加大應用型研究的持續性投入。此外,牢牢緊記國外、內地、本港某些科技園區發展的歷史經驗教訓,慎防又一次陷入「地產專案」的迷途。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經濟學博士後、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