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公网 】陆剑宝:国家发展为香港开闢广阔空间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近些年,香港经济除了整体增速放缓外,其结构与发展模式也难以适应国际新形势的变化。同时,香港产业结构产生了一些固化现象,除了地产和金融,其他产业均出现一些空心化趋势。香港的第三次经济转型,须在继续强化香港内部独特优势的同时,善用内地因素。目前内地有两个利好为香港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香港对境外经济的扩展;“自由贸易试验区”(Free Trade Zone),建设有利于香港对内地深化合作获得发展空间。

  “一带一路”利海外拓展

  “一带一路”于香港的机遇。香港资深评论员刘澜昌甚至认为“一带一路是香港再起飞的最后一次机会,如果错失这次机会,香港将沦为与内地相差无异的城市”。语气尽管过重,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一带一路”对港未来经济、社会、文化全方位发展的深远影响。香港作为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一带一路”倡议为其国际化城市的扩张,特别是东盟市场的开拓,提供新机会。对于长期倚重欧洲和内地市场的香港而言,加大对东盟地区的开拓力度,对其外向型经济增量无疑好处良多。

  “一带一路”香港可以做些什么?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为香港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有多方面的作为,而这些商机往往被政府和市民所“轻化”。首先,香港作为全球的自由贸易港,优质的营商环境是内地短期内无法比拟的。也是香港可以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投资目的地和输出地的比较竞争优势所在。其次,香港最大的优势就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网路和经验,这些金融硬软体基础有利于其在“一带一路”的“资金融通”中出一分力。再次,香港作为法治化较为成熟的地区,可以成为“一带一路”的法律中心和仲裁中心。最后,香港高质量的专业服务业,如建筑、广告、传媒、会计、律师、教育、医疗等能在“一带一路”的“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中发挥优势。

  “一带一路”于港的风险。首先,尽管政府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和落地上作出一定投入,甚至很多专业人士都达成了香港作为“一带一路”上的“超级联繫人”角色定位。但无论政府层面还是市民层面,对“一带一路”的重视性明显不足。也即是目前“一带一路”在香港的落地性还很差。其次,香港的优势产业和人才对开拓东南亚和非洲的意愿不高。香港的优势服务业人才在香港已经有较好的经济回报,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不发达。政局稳定性不高、文化差异性较大等风险因素令他们兴趣减弱。

  “自贸试验区”扩向内空间

  “自贸试验区”于香港的机遇。内地目前的十一个自贸试验区为香港深化与内地合作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物理空间。特别是广东自贸试验区成立的其中一个重要定位,就是深化粤港澳合作。有专业人士甚至认为,这是CEPA的升级版和破冰试验。较过往的园区优惠政策不一样,自贸试验区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其重点在金融放开,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等领域有所突破。这些都是对以往一些阻碍自由流动因素的消除。对于整体经济放缓、产业空间发展受限、社会思潮涌动中的香港,广东自贸试验区无疑为其提供多个可重点深挖的议题空间。

  “自贸试验区”香港可以做些什么?香港这几十年作为内地最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两地经济互补性和依赖度较高。对比之,长期的一些体制制约,让两地要素还不能高效自由流动,交易成本仍存。广东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的成立和推进,为香港的优势要素更便利进入内地市场提供通道。首先,三大片区都处于基础设施不断建设阶段,香港资金和人才可以在自贸试验区的基建上大有作为。其次,广东自贸试验区对港的金融放开、投资管理放开、贸易便利化推进和政府职能转变,为香港製造业和服务业投资的加大步伐,都提供更优质的环境。再次,三大片区中的粤港合作园区和青年“双创”基地为香港提供“飞地”,解决香港的土地空间和青年向上流动及安置问题。最后,三大片区中的很多产业定位就是要和香港形成互补合作或者是借助香港的优势产业转移而设计,这对港来说,无疑是进一步拓展优势产业的机会。

  在内地闭关锁国时期建立的开放优势为香港带来了空前繁华的时代环境已经发生变化。“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内地全面实施开放型经济建设的背景下,香港的做法不应是“扭捏”甚至“拒绝”,而应该是“迅速且热情拥抱”。香港应充分意识到新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威胁,看清自己的现有优势和比较优势,与内地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协同发展,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议题的提出无疑为香港向外向内拓展的“双向”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引擎。作为中国最为成熟的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较完善、基础设施较成熟、资金人才较集聚。对外,有能力引领“一带一路”的开疆闢土。对内,有能力引领泛珠三角经济发展。“广东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作为珠三角的三个黄金支点,再配以澳门和香港两个经济发达体,通过“抱团”,必能产生“1+1+1>3”的规模效应。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大公网 

原文链接:http://news.takungpao.com/paper/q/2017/0103/3409324_w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