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公网】陆剑宝:政府财政资源运用要有大格局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日前,接替曾俊华出任财政司司长的陈茂波发布其第一份财政预算案,同时亦是现届政府的最后一份。本财政年度,港府盈馀预计高达九百二十八亿,财政储蓄累计将高达九千三百五十七亿元,是曾俊华任财政司司长九年半以来最高。陈茂波认同“以政府现时的财政实力,可以更积极有为,但不能轻率,资源必须用得其法、用得其所”。由此可见,政府财政资源的运用值得重新审视。

  二○○八/○九年度预计四十九亿元财政赤字,到最后盈馀十四亿元;二○○九/一○年度“财政赤字恐达三百九十九亿”,变成“盈馀一百三十八亿”;到本年度,原来预计盈馀一百一十亿元,到最后盈馀九百二十八亿元,估算差距八百一十八亿。对于经常性的财政预估偏差,最常见的解释是“土地和印花税收入胜预期”。诚然,过去十年政府土地收入波动较大,但卖地最少的年份亦录得盈馀,按照经验,这不应成为不断“估错数”的理由。或者这只能说明理财的过度保守。连年低估财政盈馀,表面上看是“守住了钱”,其实也是放弃了通过投入财政资源促进经济社会民生的长远发展。

  “担心造成财政赤字、作为外向型经济体做好面对风险的储备、不能‘寅吃卯粮’、政府不能包乾一切”,成为一贯以来政府财政投入的传统性顾虑或藉口。之前几年的预算案一直只是一次性“派糖”,没有推行全面及长期的社会福利措施。公屋住户租金优惠,综援户、高龄和伤残人士的额外资助,电费补贴,公共交通减免等都普遍被认为是小恩小惠。预算案把盈馀的九百二十八亿中的三百五十一亿元用于一次性纾缓措施,已经被坊间认为“糖不够甜”。小恩小惠不仅对广大市民没实际帮助,反而产生了“蜻蜓点水”的无效性。其实,香港目前的社会民生深层次问题,并非“派糖”就能解决。

  政府财政取之于民,必须用之于民,一味扣于手中并非公共财政应有之义。一方面,政府财政资源运用要有大格局,不能仅着眼于小处,与其修修补补还不如集中投入。既然财政资源有限,为什么不能“好钢用在刀刃”上?既然财政大量盈馀,为什么不集中火药攻克土地房屋这个困扰政府和广大市民的“顽疾”?另一方面,香港一直引以为傲的低税制,已经不能跟上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未能运用财税政策来扶持创新及科技产业的发展,及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落马洲河套平台有了,香港有科研基础,也具备人才,珠三角製造环节配套恭候多时,就差政府持续的“东风”了。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