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光明智库】张光南 谭颖 张彦 伍俐斌:发挥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的积极影响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挥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的积极影响


作者:张光南 谭颖 张彦 伍俐斌

《光明智库》2018年第2期、总第4期

2018-01-30 ?


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展现了中国国家形象,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发展,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构建连通世界和区域融合的发展新格局。港珠澳大桥推进了大湾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宽了发展空间,为经济发展、社会融合和制度创新等提供了新机遇,还为在“一国两制”背景下创新大湾区合作机制实现了新突破。同时,也应正视港珠澳大桥可能面临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风险,建立健全港珠澳大桥的风险防控机制和相关配套措施,最大化发挥大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发展新格局:连通世界 展现中国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基建和中国治理的“国家名片”,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代表作”,有力展现了我国的国家形象。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开创了世界桥梁建设领域的多个第一,被誉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一“超级工程”反映了中国桥梁建设者挑战极限、勇于创新、顽强奋斗的中国精神,确立了世界桥梁建设的中国标准,打造了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港珠澳大桥连通粤港澳三地,将开启“一国两制”背景下世界级湾区建设的新篇章,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港珠澳大桥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发展。港珠澳是“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大桥的联通将推动“三地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大桥将为西南、中南地区打通通往国际市场的便捷出海口,有利于建立贯穿西南、中南、大湾区、东南亚、南亚的区域生产链、供应链和需求链,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经济要素的流动,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加速区域平台整合发展,纵深推进区域全方位多层次合作。

港珠澳大桥通过“超级联系人”——港澳窗口连通世界,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港澳是中国连通世界的窗口,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有利于连通中国与世界的货物贸易(物)、服务贸易(人)和国际投资(财),推动中国的经济腹地不断延伸,国际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2、发展新机遇:同频共振、融合发展

港珠澳大桥将显著缩短大湾区内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推进三地要素自由流动,促进推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交流与融通。

港珠澳大桥通过推进人流和物流畅通,构建大湾区协同发展产业体系。大桥建成后将形成连接深港、广佛、珠澳三大经济圈的闭合快速路,推动区域内人员、商品、资金和信息的流动。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推进湾区内产业布局重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粤港澳三地在产业发展上各具优势,港澳是国际化大都市,金融和现代服务业发达,而珠三角地区是世界制造业和创新基地,在大桥的“穿引作用”下,有利于破解大湾区内城市交通瓶颈、政策壁垒,实现湾区产业优势互补,增强区域内要素流动和产业协作。通过聚集科技、金融、物流、人才等资源要素,促进地区制造业、商贸流通、服务贸易、金融投资、旅游消费合作升级,形成“深圳科技创新、广州货物展贸、莞佛高端制造、粤西制造物流、香港金融服贸、珠澳休闲旅游”的产业格局。

港珠澳大桥可化解港澳养老、医疗等民生福利问题,推动大湾区社会融合,以空间相通促进港澳与内地民心相通。大桥将强化港澳与内地的人员往来合作,为内地与港澳的“民心相通”创造有利条件,有助于促进粤港澳三地社会融合发展。港珠澳大桥建成后,有助于改善港澳地区的社会环境,延伸港澳城市功能。近年来,港澳地区出现了房屋价格高、老年人养老压力大、年轻人向上流动困难等一系列社会民生问题,影响了港澳的社会稳定。港珠澳大桥为港澳居民到内地创业、就业和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助于转移和化解港澳社会问题。三地人员的密切交往将促进三地的社会管理制度衔接和社会资源整合,完善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民生福利问题的制度安排,推进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建设。

3、发展新突破:探索合作、借鉴经验

港珠澳大桥是在“一国两制”背景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重大基础设施,将推动“一桥、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特殊背景下的制度创新。

港珠澳大桥通过探索“一桥、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背景下的运营管理实践,构建大湾区合作新机制。港珠澳大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三地共同出资建设,是粤港澳合作的典型样本,也将推动粤港澳三地在大桥运营、维护和管理等方面探索和建立合作新机制,实现三地在管理机制、法律体系方面的对接。港珠澳大桥可作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试验区,推进粤港澳协同联动、先行先试,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基础设施等项目合作积累经验,提供制度借鉴。

港珠澳大桥将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对接国际标准,实现大湾区制度创新。首先,港珠澳大桥可提高政府效能。大桥建成后,有利于政府借鉴港澳先进管理经验,建立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助力加快政府职能从管理向监督、服务转型的步伐。其次,大桥将推动内地主动对接国际规则标准。港珠澳大桥降低了粤港澳合作沟通的成本,也将成为港澳与内地对接国际规则的重要渠道。以大桥为纽带,内地通过加强与港澳合作,可在大湾区探索和逐步建立符合国际准则的投资、贸易、知识产权等领域的规则体系。再次,推动建立国际化人才管理制度。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将大大提高港澳人员来往三地的便捷程度,可推动大湾区建立国际化人才管理制度,放宽人才引进及入户政策,完善高层次人才认定和出入境便利政策,吸引更多国际化人才到大湾区就业、生活。

港珠澳大桥通过推进湾区管理合作创新,为国家治理提供新经验。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三个独立关税区,在社会制度、法律体系上存在差异,具有人员多样化、社会结构多元化的显著特征。以港珠澳大桥为基点,探索和建立粤港澳合作的新机制和新制度,可为国家治理提供宝贵经验。

4、建立健全风险防控联合机制,全面发挥港珠澳大桥经济与社会效益

港珠澳大桥是桥梁和隧道组合的海上复杂工程,运营维护将面临台风袭击、氯盐侵蚀、地质结构变化等自然风险挑战;大桥面临由于使用效率、竞争关系、辐射效应导致的经济效益风险;由于港珠澳大桥地理位置特殊,建筑规模和社会影响巨大,还面临恐怖袭击和突发事件等社会风险。

基于以上的潜在的风险与障碍,有必要建立健全港珠澳大桥的风险防控机制和相关配套措施,共同应对重大风险,最大化发挥大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粤港澳三地政府需共同协商,建立健全三方协调机制,组织重大风险评估并形成应急预案,共同应对自然、经济、社会等领域的重大风险。一方面,由粤港澳三地政府牵头,协调三地各职能部门,建立自然风险防范预案、经济影响评估及防范预案、社会风险防控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另一方面,对港珠澳大桥实施24小时全方位动态监控,建立健全预警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上报大桥运营过程中的问题,并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解决。

确保大桥使用率。为最大程度地发挥大桥的经济、社会效益,粤港澳三地应综合采取措施确保大桥有较高的使用率。一是粤港澳三地可研拟车牌管理和使用新机制。可探索港澳车牌单程进入广东省的制度,港澳也可适度增加广东省车辆经大桥进入港澳的车牌指标。二是制订科学合理的大桥通行收费制度。大桥的通行费不宜过高,应综合考虑建桥成本、社会效益等综合因素,拟定适宜的大桥收费方案。三是发挥大桥在旅游观光等方面的功能。大桥除具有连接粤港澳三地这一交通要道功能外,在旅游观光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粤港澳三地可研发大桥的旅游项目,三地政府也可规划建设连接大桥的旅游设施,从而既促进三地旅游业发展,也增加大桥的使用率。

建立健全配套措施。三地政府应前瞻性地建设相关配套设施,提高客运、货运的效率。一是建立交通配套设施推进建设以港珠澳大桥为龙头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推动“陆、轨、空、水交通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二是推进通关制度创新。应简化通关手续和时间,推进通关便利化,快捷疏通过桥人流和车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桥设计通关能力。建议继续推进“一地三检”或“三地一检”的可行性,创新通关模式,便利化出入境手续,简化旅检通道查验环节,进一步推进前后台分离查验,全面建成“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电子口岸。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港澳与内地合作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原文链接:http://h5.zhiku.gmw.cn/h5appgm/article/d32b9b8d6fd846bc92c9b17a7d49c72e.html?isshar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