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光明智库】王麒麟 荣健欣 毛艳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物流网络化发展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物流网络化发展

作者:王麒麟 荣健欣 毛艳华

2018-01-30 ?

《光明智库》2018年第2期,总第4期


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物流网络化发展有利于畅通物流、降低成本、促进贸易升级。目前,在物流平台载体、航运业大数据平台、检验检疫“区港一体化”运作等方面进展迅速,但也存在物流行业申请审批程序繁复、透明度不够、隐形政策壁垒太多等问题。未来应坚持珠三角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优化珠三角港口群竞争合作格局,充分发挥多港联动效应,以此助推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物流网发展。

1、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物流网络化发展成效显著

物流平台载体建设加快。依托中心城市、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等,打造形成了7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自贸区以及广州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中新知识城、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松山湖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模效应显著,初步实现高端要素集聚,成为提升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载体。

“三城一港”初步成型。妈湾自贸城集约开发模式取得成效,七家单位实现“一建成、四封顶、两主体”。桂湾金融城方面,卓越、前海时代部分楼栋已入伙。前湾香港现代产业城方面,前海深港创新中心投入使用,嘉里项目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全国唯一可停靠22万吨级邮轮的太子湾邮轮母港开港运营。

建成航运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航付保是国内首个针对中国内河及沿海航运市场,利用大数据开发应用,以“互联网+”航运的方式建立的航运征信综合服务平台。它主要解决国内16.2万艘登记船舶交易中缺乏信任机制的问题;针对航运业市场融资难问题,为航运企业的经营性融资和交易性融资提供第三方征信数据报告和贷后跟踪管理报告。

发行深港两地“互通行”(前海)卡。深圳市前海通有限公司推出深港“互通行”(前海)卡,同时兼容“深圳通”“八达通”功能,在前海自贸片区内的交通、便民消费等各类场所都能运用。下一步将继续完善身份识别、电子商务、跨境(区)应用等普通交通卡不具备的新型功能。“互通行”(前海)卡将在前海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支付等领域实现“一卡通行”,同时将推动深港跨境小额支付的应用。

完善检验检疫“区港一体化”运作深圳检验检疫局在深圳地区全面推行检验检疫“区港一体化”,企业在办理进出口检验检疫业务时,可自主选择货物申报地点、出证地点,区域内各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结果实现互认。进一步优化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与深圳辖区其他港区的联动,完善片区内港区与深圳辖区其他港区之间的通关一体化运作机制,提升企业在不同港区货物转关的通关效率。 

2、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物流网络化的问题与不足

业务开放的配套政策及措施未到位,隐形的政策壁垒仍然存在。在内地经营业务涉及的政府部门很多,包括工商、税务、外汇、海关以及消防、环保、卫生等保障部门。虽然《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对香港某些服务业已经开放,但由于政府各部门欠缺沟通和协调,以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不配套、不到位的情况,影响香港物流企业在内地的正常运作。另外,三地合作的隐性政策壁垒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进一步合作的空间。

申请审批程序较繁复,透明度不够。目前,对港澳物流企业来讲,市场准入本身并不是最主要问题,重要的是执行效率。突出表现为:政策法规执行过程不够透明、规范,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投资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港澳经济, 政府监管相对透明,政府行政干预少, 审批环节不多;而在内地做生意往往要面对繁琐的行政审批手续。例如货运代理公司在香港是一个集成概念, 而在内地则是不同的两个行业, 因此港澳服务提供者在申请货运代理经营之外, 还要申请运输牌照才能把货运代理和货物运输结合经营。

3、推动湾区交通物流网络化发展的五点建议

坚持珠三角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珠三角地区要建成世界级现代服务业基地,形成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金融、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成为服务泛珠三角、辐射全国及东南亚地区的服务业中心区。广州要围绕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国家创新中心目标,大力发展航运物流、科研与设计、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等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机构和业态。深圳要围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等目标,充分发挥在证券、银行、保险及跨境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建设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

优化珠三角港口群竞合格局。推动珠三角港口群优化竞合格局,强化深圳远洋集装箱枢纽港功能。大力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班轮航线,打造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和全球集拼分拨管理平台,携手香港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中心。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鼓励支持招商局等优势企业参与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港口的国际合作,主动参与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共建友好港口、临港物流园区和产业园区。完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网络,建设深圳港经内陆城市至中亚铁路班线,推动深圳港成为“一带一路”海铁联运枢纽。

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加强与香港机场的互利合作,合力打造国际重要的航空门户。完善多层次航空运输体系,拓展航空配套服务市场,大力推进大空港地区发展,提升空港经济国际化水平,吸引沿线国家航空公司设立基地、开拓市场。大力开展沿线国家的旅游包机业务,鼓励企业参与沿线国家机场建设。充分发挥“大航站区+双跑道”双重优势,着力增强“经港飞、经深飞”影响力,开通更多的东盟、南亚航班航线,构建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城市“4小时航空圈”。

充分发挥多港联动效应。超前布局和建设一流信息基础设施,推进智慧城市、无线城市建设,加快建成全球信息网络的核心节点。加大电子口岸建设力度,搭建海上丝绸之路信息共享平台,全面提升信息互联互通水平。积极参与东盟信息港等亚太互联互通网络建设,建设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型国际数据中心,共筑“信息丝绸之路”。以海港、空港为支撑,以信息港为平台,发挥多港联动综合效应,畅通陆海空联运通道,促进国际通关、拼装分拨、多式联运有机衔接,努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的重要门户。

全面拓展湾区发展战略纵深。推进深中通道、赣深高铁、深茂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建设粤新欧国际物流大通道,积极对接国家陆路骨干网,提升中亚、南亚等新兴市场拓展能力。积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及泛珠区域资源要素全面对接,形成有效分工合作网络,全面推行“总部+基地”外溢发展模式,提升与泛珠区域的合作层级。加快深莞惠经济圈、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全面推进与粤东西北地区协同发展。积极参与珠江—西江经济带和海峡西岸经济带建设,深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其他战略区域的合作,为大湾区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王麒麟系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荣健欣系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毛艳华系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

原文链接:http://h5.zhiku.gmw.cn/h5appgm/article/711e9f3006514b13bc5130623a90df6c.html?isshar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