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專欄】史欣向:尽早完善大湾区“金融生态圈”
综观世界级湾区的发展,金融改革创新是重要的引擎动力。金融一直被誉为国民经济的“血液”,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的支持。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劃纲要》,从产业发展方向上看,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须依靠创新与金融的融合,推动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互补、错位发展的多核格局。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这一关键环节将通过发挥资产配置能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通过金融创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实施,成为推进湾区建设的强劲动力,为国家总体金融改革开放积累宝贵经验。
穗深澳须强化金融体系
大湾区金融业分工有序、协同合作,打造金融综合生态圈。区别於单核式格局,粤港澳大湾区的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格局特色鲜明。香港作为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较完备的金融制度及开放优势,使香港发挥带动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於实现粤港澳金融平台的分工与合作,建设大湾区国际共同金融市场,形成以香港为核心、湾区为依讬的粤港澳金融合作新平台及金融综合生态圈。
在以香港为湾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下,广州要打造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国际化水準;深圳要进一步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澳门要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承接中国与葡语国家金融合作服务;珠海要探索建设澳门─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範区,打造跨境金融合作的“先行区”。
拓展离岸业务帐户功能,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帐户体系(FTA),积极探索资本专案可兑换的有效路径,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帐户管理体系,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帐户是银行开展跨境业务的基础,也是链接境外企业与境内银行之间的桥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帐核算业务实施细则(试行)》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新设一套与境内帐户相隔离的自由贸易分帐核算体系,这是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凭藉自由贸易帐户,上海地区金融机构可以为区内居民、境外非居民提供本外币一体化、离在岸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极大加快了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
根据《规劃纲要》精神,大湾区在针对FT帐户开通等金融基础设施上应继续争取国家支持,探索在大湾区建立本外币在岸、离岸帐户的路径,实现分帐核算管理。另一方面,在FT帐户未落地前,可通过拓展离岸业务帐户功能(主要在前海)来实现“一线放开”的功能,在现有的OSA基础上,实现OSA全币种服务功能,改造现有离岸帐户,更新监管制度,为大湾区跨境金融发展提供条件。
“科技+金融”双轮驱动,实现金融科技迭代创新。金融科技是以更智能的方式重塑金融服务各个环节的过程。珠三角具备雄厚的先进製造业基础,集聚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香港拥有国际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及国际商务资源,技术优势与产业结构二者融合可在大湾区内形成“科技+金融”的双轮驱动,推动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从而使金融科技引导金融业态、金融组织形式的变革。此外,科技创新还可以拓展大湾区金融业发展的可能性边界。
在金融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市场联通、资讯共用、产品互认等技术问题,物联网、区块链等科技手段的运用能为金融合作提供新的方案,使得金融业高效融合发展,提高资讯透明度及处理效率,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资讯流畅通融合,为大湾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
善用自贸区优势作试验
把自贸试验区作为粤港澳金融合作创新的“高地”。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一、二、三”问题,必然会影响三地金融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应善用中央赋予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在自贸试验区建设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强化国际贸易功能集成、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监管服务和税收政策等方面的创新成果,简化优化负面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激发金融创新的活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自贸试验区内大胆探索推行单一金融市场通行原则,建设离岸创新创业平台,支持在有条件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开展保税研发业务,让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大湾区金融创新的思想源泉和试验“高地”。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支持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支撑区。三地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及人文交流,其中拥有丰富开放经验的港澳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非常关键。“一带一路”倡议的贯彻过程中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港澳的国际化金融市场和人才,可以为包括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实现资本专案可兑换等在内的金融改革创新提供国际平台和智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为人民币发挥货币职能提供了专案机会,而粤港澳大湾区将国内外的资本专案连通起来,使人民币的货币职能得以在更大的平台上、更大的规模上发挥作用。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