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媒体智库要成为“国家和城市建言者”

第一场圆桌论坛,邀请业界学界嘉宾代表,讨论智库型媒体的建设路径。
“媒体始终在采集信息,也在传播、连接和反馈、影响着社会,南都今天无疑表现出更具想象力的一面,而如何克服商业和公益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持续数据运营和智库开发让南都走得更加稳健,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虽然南都在成为数据专家的路上刚起步,但也变成了越来越擅长介入和推动建设性的服务商,国家和城市的建言者。我相信南都的智库型媒体发展明天一定会更好。”
——— 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
南都讯 国内一些媒体机构已在推进媒体智库建设,如何把握产业发展前景,是媒体行业都面临的挑战。昨天下午,第一场圆桌论坛主题就围绕“智库型媒体建设路径”展开,多位与会嘉宾都认为,媒体智库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聚集资源,是各类资源的连接器,并且拥有大众传播的平台,而如何将资源做深做透,进而将智库长期产品化并影响决策者,是媒体智库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难点。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提到,媒体智库要成为“介入和推动建设性的服务商和国家和城市建言者。”
“媒体智库最大的优势,就是聚集资源”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胡翼青认为,大众传媒正向两个方向拓展自己的领域,一是媒体融合,想在新媒体层面更快捷地获得一席之地;第二个方向是往生产链上游发展,媒体想从一个发布平台向上层研究的维度去迈进。“媒体智库优点非常清楚,就是有个很好的发布平台。”胡翼青说。
“媒体智库最大的优势,就是聚集资源。”作为媒体人,每日经济新闻报社副总经理兼每经智库总裁李勇军提到,媒体的资源包括政府机构、高校、企业,国内顶尖的研究机构、学术机构等,很多都还有长期的合作项目。
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高级经济师郭全中也提到,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是各类资源的连接器。“媒体跟政界、学界各界的交流本质就是一个连接器,怎样把各类资源做深做透是至关重要的,媒体的转型就是做好服务商。”
“传媒大观察”创始人薛陈子引用自身例子提到:“我们最大的估值其实就是智库,是影响决策者的能力,因此南都提出智库媒体,这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举动。”
“智库媒体的优势有四个,第一有站位,第二接地气,第三善传播,第四是易实施。”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王海军总结道。
媒体智库“核心就是要做转变”
胡翼青提到,目前媒体运作的制度可能并不支持智库运作的规则,理顺彼此之间的关系成为比较大的难题。“我们光有数据还不行,媒体从业人员还要从专业的角度来阐释数据,有阐释数据的能力。”
“核心就是要做转变。”郭全中也表示,做信息服务商一定要有逻辑思维、管理思维。媒体做新闻是必须提出质疑的,但做智库的话,要多提供有价值的建议,这个短板必须补上。
南都媒体智库如何走深走远?胡翼青建议,媒体智库可以形成“旋转门”机制,下一步考虑与学界、商界进一步扩展合作;另外,一定要做好数据管理。“一个项目能够持续10年、20年甚至更长,这样的数据才会成为公共研究、公共关注的重要基础。”
郭全中的建议可用4个关键词来概括,第一是服务商,做好服务商是新的商业模式;第二个是用好激励机制,“譬如现在的南都团队就让我眼前一亮”;第三是产品,要打造出能够重复生产的产品才能稳定;最后一个是迭代,“要允许自己去迭代、去试错”。
薛陈子则提到,媒体要重塑对基层的连接能力,对基层的影响。
“媒体始终在采集信息,也在传播、连接和反馈、影响着社会,南都今天无疑表现出更具想象力的一面,而如何克服商业和公益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持续数据运营和智库开发让南都走得更加稳健,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虽然南都在成为数据专家的路上刚起步,但也变成了越来越擅长介入和推动建设性的服务商,国家和城市的建言者。”张志安总结道,只要保持这种学习,35岁以后就算把自己清零,重新当成一个新的婴儿,也一定能够走得更远,“我相信南都的智库型媒体发展明天一定会更好。”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8-12/29/content_657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