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学者盼破科研人才流动藩篱
(记者 胡若璋 广州报道)科技创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山大学一众专家昨日齐聚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就《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国际创新中心这一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其中,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李善民表示,《规划纲要》的发布正式宣告了大湾区科学春天的到来,希望接下来,首先在人才自由流动的机制上取得创新突破。
李善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发展,需要聚焦于人才的“引”、“育”工作,双管齐下。其中,最为紧要的是逐步消除人才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从过往的调研中李善民发现,职业资格互认、医疗养老问题是牵绊人才进来最为普遍的问题。
其次,影响科技创新资金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内地的科研经费如何在港澳使用,还需要在现有的突破中不断进行机制、体制创新;三是,科研设备与耗材、数据流动、共享问题,也成为融合发展的基础工程;还要优化政策环境,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尤其是技术移民的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
如办湾区大学 可供原创能力
引进人才的同时,培育本土的原创人才也需要不断加码。李善民认为,应该结合现有的大湾区高等院校集群优势,开展合作办学,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而对于外界热议的建设湾区大学,李善民表示,这或许可以为大湾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的建设提供原创能力、产业技术创新和区域协同联动等方面,为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探索可复制的经验。
大湾区科技创新,或可从加码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开发力度着手。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袁持平受访时表示,河套地区的开发建设意味着广深港科技走廊最终形成,这个走廊以“广州-东莞-深圳-香港”为黄金轴,串联三大世界级都市,可以辐射整个大湾区。
倡补贴所得税 平衡湾区税负
对外界热议的港澳与内地税制的差异,袁持平指可在河套地区实施个人所得税补贴,平衡现时港澳与内地的税负差额,并向香港个人所得税税制靠拢。此外,提供更为便利的人员出入境政策。比如,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实现便捷流通,为符合条件人员提供绿色通道。针对不同的需求,做一些政策的创新和调整。
袁持平又建议,在科技资金跨境流动方面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出入境绿色通道。比如,科技资金可在河套内,甚至深港内自由流通。此外,建立健全资金流动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业务数据系统和事中、事后监管的长效机制,探索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提高跨境资金监管措施、创新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维护内地金融市场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