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日报】旺角冲突 一场甚么样的「社会运动」?
香港的这一年,在一场毫无预期的「暴乱」中拉开序幕。掟砖、纵火、开枪,这些在本土社会运动中鲜有发生的元素,在同一场冲突中迸发。它或许预示着一种决裂,一种与港人秉承多年的,有关理性、和平、尊重法治秩序的良知的决裂。它或许也意味着无秩序暴力抗争的到来,一旦法治与和平的底线被突破,未来或许有更多更为激烈的「探底」行为在香港发生。
以「民主」与「正义」作为幌子,公然践踏法治尊严,彻底抛弃理性良知,这种以暴力行为来制造影响的行径,必须受到强烈的谴责、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暴力实施者如愿宣泄了情绪,而他们对香港社会带来的破坏却只能由所有港人共同承受,这种破坏背后的巨大代价也只能由香港民众共同来支付。
低估破坏性 变相合理化
旺角冲突发生之后,不少评论将这场行动视为又一场本土社会运动,将冲突中使用暴力的抗议人士视为又一批「废青式」抗争者。然而,旺角冲突,无论从事件性质、发生过程,还是参与者构成来说,均与以往社会运动性质不同。将其与常规社会运动混为一谈,是低估了这一事件的破坏性,并变相地为其增加了合理性。这种混淆,一方面可能导致人们对应该受到强烈抨击和严厉惩罚的势力给予了错误的宽容,另一方面也可能引发这样一种思维,将即使是合理、理性的诉求表达也视为有可能危害社会秩序的、需要严厉抵制的社会运动。
若这一局面发生,则尚存于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管道将更趋狭窄,彼此间的信任将进一步消耗,理性温和、具有建设性的中间路线将更无生存的可能性。而这一切,都将成为暴力极端势力滋生的土壤。因此,我们须明了旺角冲突本身的特殊性、它与香港主流社会运动之间的差别,在香港这个自由城市,社会运动常有发生,并不稀奇。
在政治社会学的视野中,社会运动并非一项必然危害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可怕之物;相反,它提供了选举、公共咨询等制度化管道以外,另一条由民众自发的、有序合法的、有行为边界的诉求表达管道。在许多社会中,常规、合理的社会运动是官民沟通的重要管道,也是抒发民怨、解决问题的关键机制。对于国家社会关系的调整,其建设性大于破坏性。
但这一观点具备一个前提,即社会运动中所发生的行为,是在不逾越作为社会共识的法治与道德底线的前提下进行的。一旦一场集体行动以破坏社会现有共识、损害社会全体所珍视的价值作为自身影响力的来源,则它所带来的影响只能是负面的破坏,而它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却将由社会所有成员来承担。
占中失法治 丑恶纷纷至
香港在回归以来的社会运动虽诉求不同、形式各异,但基本都遵守非暴力与法治的底线。回归初期的社会运动坚持「温和」与「理性」,参与者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自觉避免冲突的发生,用和平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求。学者对这种克制理性的社会运动冠以「礼貌政治」的说法,意在强调港式社会运动的和平与有序。
回归后的第一个十年,香港的社会运动迎来了第一个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年轻一代加入社会运动,社运议题方面,文化保育运动出现一股热潮。与前辈人相比,青年人对「后物质主义」价值更加青睐,他们对香港本地的情感依赖更加强烈,他们所表现的地方情怀更加明确且强烈。虽说关注的重点有所变化,但这一阶段的社会运动依然是在自觉遵守法律秩序,理性说理,和平行动的前提下展开的。
大学生撑暴力令人失望
在二○一○年前后,随着社运参与者的进一步年轻化,香港的社会运动出现了第二个转变。这一转变不可小觑,参与者在运动的话语上较以往明显激烈,他们表达诉求的方式也表现出更小的、可进行商讨的空间。如果说第二阶段的社会运动多集中于文化与社会议题,第三阶段的社会运动已表现出明显的政治性倾向,所打议题时常直指香港政治制度的根本安排,有时甚至将矛头直指中央,央港关系也成为这一阶段社运的主要议题。尽管出现较大转变,在话语的激烈程度和诉求的政治性方面均有明显的加强,但第三阶段的社会运动依然在和平、依法的范围内进行。
「占中」运动是对这么多年来港人所坚持的和平、依法的港式社会运动的第一次背弃。这一次背弃,让港人首先失掉了「法治」的底线。这就好比打开了潘朵拉之盒,更多丑恶可能将纷至沓来。
事实似已印证这一趋势,自「占中」抛弃「法治」原则之后,此次的旺角冲突又粗暴逾越「和平」底线。令人失望的是,香港多个大学的学生会居然在事后发出声明,公开支持旺角暴力行为,甚至说出「永远站在反抗者一方」的情绪性言论。他们或许尚未明确一个问题,究竟在旺角冲突中,谁是真正的「反抗者」;若「反抗者」的身分存在多个种类,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利益、理念和抗争路线的差异;若「反抗者」之间尚存差异和分歧,试问各学生会,你们又永远站在哪类人的一方?
一项历来被珍视的价值被破坏,这意味着一份社会契约的终止。社会契约的终止,必然引发一系列为探索新契约而进行的政治性运动。各有所图的团体或个人在这些运动中各施拳脚,试探新的边界,寻找新的平衡。这个试探的过程将是一个混乱而无序的过程,对现有秩序、现有共识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鼓励,因现有秩序、现有共识已然受到冲击,已然失去权威。
若在秩序刚被冲击,共识刚被侵犯的时刻,没有坚定的声音抨击破坏行为的危害、重申共识价值的重要,没有强有力的力量让破坏行为最大程度地受到惩罚,以震慑潜在追随力量,则现有秩序将受到进一步冲击,现有价值将遭遇更严重侵蚀。在这样的阶段,为了维系共同的福祉,港人实在有责任站出来对所有逾越法治与和平底线的行为作出谴责。而那些急于表明立场的团体,请不要将破坏法治与和平秩序的暴徒与理性争取正当利益的市民们相提并论。
(作者吴丽,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文章转自《星岛日报》2016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