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陆剑宝:打造世界级粤港澳大湾区
??3月5日北京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意义凸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亦给三地的未来发展创造无限的想像空间。
“湾区”一词多用于沿海分布的众多港口城市、城镇所构成的“集群”,衍生出来的经济形态称为“湾区经济”。总览全球经济版图,“湾区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级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共同趋势,并涌现出一批名闻遐迩的湾区,如纽约湾区、三藩市湾区和东京湾区等。“湾区经济”一词源于美国三藩市湾区。作为全球知名的人才、科技、创业资本优质要素集聚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三藩市湾区形成了以硅谷为产业发展中心的湾区模式,成为国际诸多临海港口城市效仿的榜样。目前,围绕经济、科技、社会、生态等多维度建设,基本形成了三藩市湾、纽约湾、东京湾、悉尼双水湾等一批国际知名的湾区城市群。通过分析国际一流湾区,可以发现其基本具备:开放的产业结构、发达的基础设施、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及强大的外溢效应等共性特徵,对区域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高端要素集聚与功能辐射、创新驱动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随着湾区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湾区经济”越来越趋向于成为一个一般化的区域经济学概念。去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泛珠区域合作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明确要求广州、深圳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构建动力机制
动力一:外向型经济建设与“一带一路”助推器。粤港澳大湾区2015年的GDP达到11.2万亿港元,为东京湾区的三分之二,接近纽约湾区,超过三藩市湾区两倍。其中香港是全球第三大外商直接投资市场,而广东在内地则是吸引外资直接投资最多的省份。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可以成为开放国家全方位新格局提供新的坐标和路径。特别是在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愿景下,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和重要支撑点。
动力二:“一国两制”下的区域联动经验探索。在“一国两制”的远瞻性制度设计下,粤港澳大湾区以提升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层次和形式为导向,旨在增强区域之间的联动性和辐射性。发挥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和国际化营商环境;发挥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葡经贸合作平台;广州作为中国商贸中心城市和华南区交通枢纽;深圳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东莞、佛山、中山、珠海、惠州等珠三角作为传统製造业、先进製造业和智能製造业的集聚中心。
动力三:香港搭上内地全面发展的快车。有鉴于全球经济放缓、外部经济危机、长期的政治内耗和传统小政府角色定位等综合性影响,香港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近年GDP更有将被深圳超越的迹象。粤港澳大湾区把广东、香港和澳门三个地理相通、文化相近、亲缘相连的发达经济体有机整合,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外向型经济建设和“一带一路”的战略愿景,还有利于促进香港和澳门的经济适度多元化和扩大优势产业的内地市场。香港应利用内地庞大的升级转型期的消费市场,扩展现代服务业的服务范围,培育“科技+金融”,“智能+製造业”等新兴产业。内地11个自贸区,特别是前海、横琴和南沙的三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亦为港澳青年提供更多的上流机会。
首先实现“五通”
一是政策沟通。在“一国两制”的制度多元化有优势下,充分利用大湾区内行政特区、经济特区、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CEPA先行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城市、国家经济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园区等多重叠加制度和政策利好,加强三地政府部门的紧密对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减政放权力度,清晰细分政策的归口管理问题。进一步放松金融、贸易的管制,制定服务业准入和资格认定等统一标准。
二是设施联通。瞄准世界级交通枢纽城市群的目标,在现有香港、深圳和广州三大海港和空港吞吐量优势基础上,整合珠江口沿线港口,强化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建新机场跑道、跨海隧道和大桥;增建包括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在内的五条铁路线路;未来数年香港与内地的联繫口岸增加至九个。其次,还要加强三地间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维护供水、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协同推进跨境光纤等通信干线网路建设。
三是贸易畅通。继续深入实施CEPA等有关协议,以前海、横琴、南沙自贸试验区为平台,积极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重点在金融服务、交通航运服务、商贸服务、科技服务、旅游服务等领域取得突破。探索负面清单的投资准入模式,在註册、审批、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仲裁、资讯谘询、税收政策、人才流动等逐步放开。以香港自由港为标杆,引领内地营造便利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四是资金融通。香港和深圳的金融业和经济规模加起来,等同伦敦和纽约两大全球性金融中心,港深强强联合,可打造亚洲的“全球金融中心”。在“深港通”金融制度放开的探索下,构建类似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服务于“一带一路”的“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发展基金”,发挥香港金融业国际性、成熟性和稳健性的优点。
五是民心相通。语言相通、风俗相近、同宗同源和合作悠久,粤港澳大湾区推动“民心相通”具有一定的优势。湾区内各城市应秉承共同的发展目标,相近的发展理念,求同存异的包容性文化,广泛展开文化艺术交流、学术往来、媒体合作、志愿者服务、环境共治等,努力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全亚洲最优质的生活圈。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news.takungpao.com/paper/q/2017/0308/3428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