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中評兩會專訪:毛艷華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
??中評社香港3月12日電(記者 范穎薇)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及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日前,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毛艷華教授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示,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表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已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放到國家發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並非首次提出。早在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灣區經濟”,把粵港澳城市群勾連起的灣區作為一個整體規劃。2015年3月,在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一帶一路相關文件中,則提出要“深化與港澳台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並於2016年,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正式被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中。
在毛艷華看來,粵港澳三地的協同發展已有一個良好的基礎。三地已形成良好的產業分工合作關係,區域跨境基礎設施網絡逐步完善和CEPA安排為內容的制度合作基礎。在這三個基礎和條件下,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
毛艷華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建設和發展有利於港澳地區和珠三角地區的經濟融合發展,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利於進一步打造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有利於發揮三地協同效應,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加快構建世界級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對於未來的發展,毛艷華認為,可以從創新區域合作機制機制、優化區域產業分工合作體系,做好優質生活圈規劃,建立城市群層面的協調機制以及培育利益共享的理念這五個方面入手。
??專訪全文如下:
中評社:您怎麼看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
毛艷華: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首次寫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表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問題提升到了國家發展戰略層面,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已放到國家發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把該規劃上升到國家戰略,主要是出於發揮港澳在國家發展中的獨特優勢,解決港澳經濟轉型發展問題的瓶頸以及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這三大方面的考量。
第一,更好地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港澳特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高度國際化,在“一國兩制”下擁有許多獨特的優勢。因此,做好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可以更好地突出和發揮香港和澳門在國家新時期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助推港澳經濟轉型發展,確保港澳地區的繁榮穩定。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下,港澳經濟自新世紀以來轉型發展面臨著一些問題,通過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有利於港澳更好地拓展自身經濟功能和營商規則優勢,更好地融入內地改革開放進程中,從而解決內部經濟發展問題,順利進行經濟轉型。
第三,有利於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建設統領“十三五”時期對外開放全局。就經濟規模、基礎設施以及對外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金融等各個功能領域方面,內地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區域可以和粵港澳地區相媲美的。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粵港澳大灣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評社:既然該計劃如此重要,那它未來對粵港澳三地又會帶來哪些影響呢?
毛艷華: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影響。
首先,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能夠促進港澳和珠三角地區的經濟整合,實現一體化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香港製造業轉移到珠三角地區,港澳地區與珠三角地區形成了“前店後廠”的製造業合作模式,但這僅僅停留在了產業層面的分工合作。自2003年CEPA(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實施,港澳地區與珠三角的制度合作也逐步推進。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則能直接促進粵港澳三地在制度層面的進一步整合,提升區域一體化水平。
其次,從居民生活角度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有利於進一步打造三地的“一小時生活圈”。粵港澳三地有著迫切交流的需要,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能使粵港澳三地居民的交流更為便利,使“一小時生活圈”、“一小時學術圈”成為現實。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能有效發揮三地協同效應,創造一個吸引全球高端人才集聚的環境。香港擁有國際化人才網絡資源,珠三角地區有很好的產業化鏈條和國內大市場,粵港澳三地可以協同發展,形成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中評社:那麼當前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條件有哪些?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又面臨哪些挑戰?
毛艷華: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
??首先,粵港澳三地已經形成了一個很好的產業分工合作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香港逐漸轉型成為以服務業為主的城市經濟體,成為國際重要的服務、航運、金融中心,澳門成為國際旅遊休閑中心,珠三角成為全球製造業基地,就是區域產業分工合作的結果。
第二,港澳回歸以來,跨境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如今,港澳和珠三角地區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包括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大型跨境基礎設施很快就要完工,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奠定了很好的發展基礎。
第三,粵港澳三地有制度合作的基礎。CEPA安排從2003年實施以來,至今已有14年,在CEPA框架下,粵港澳三地的資金、技術、人才、商品和信息等資源要素流動得到了很大促進和改善。
在這三個基礎和條件下,進一步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
當然,當中面臨的挑戰也不少。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跨境合作的問題。儘管已有了上述的制度合作、產業分工合作基礎,但粵港澳三地是三個關稅區域,仍存在關稅等邊境管治問題,各種資源要素的流動依然要受到邊境管制。此外,一國兩制下粵港澳三地的經濟制度、社會制度還是有差異的,這些都會為三地區域的合作帶來挑戰。
另外,粵港澳區域的產業發展質量和層次不高,珠三角製造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分工中處於低層次。與紐約、舊金山、東京等國際典型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能力是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