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公网】陆剑宝:高度发挥香港优势 提升大湾区合作高度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未出,但三地高校及智库对此的研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综观香港在整个大湾区城市中最大的优势,就是金融国际性、基础研究厚实性、专业服务成熟性和社会管理模式的先进性。香港应重点发挥这些优势,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新一轮的经济合作。

  打造“一国两制”背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特色金融圈

  在“深港通”基础上,积极申请“债券通”试点。深港共同优化“深港通”机制,积极推动RQFII、QFII、QDII等跨境投资业务发展,丰富跨境交易的品种。鼓励广东地区金融机构参与内地和香港基金互认的安排,增强两地资本市场的互通互联。争取深港版“债券通”率先落户前海自贸试验区,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广东企业到香港上市和发行人民币债券。继续鼓励香港与广东金融机构双向开放。

  鼓励广东企业利用香港作为投资融资平台,为广东製造业“走出去”投资併购提供投融资服务,促进粤港澳企业合作参与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专案建设。

  支持广东企业在港澳地区成立企业财产管理中心,加强企业在“走出去”中的业务流动资金管理和汇率风险管理。支持粤港澳三地金融同业之间开展境内个人境外投资。重点关注科技创新金融体系的构建。依託深圳科技创新产业和香港金融产业,加强“科技+金融”的合作创新。促进粤港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发展,探索两地非现金支付工具跨境使用和结算;支持深港两地科技金融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为其提供平台、资金、税收等政策支持。

  推进“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合作

  香港要转变科技创新发展观,从重视基础研究转变为重视应用研究和研究成果的转化。香港基础研究成果卓越,在港多所高校多个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均达到领导全球的水准。但是,香港在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产品製造环节一直缺失。对比之,深圳科技创新能力发展迅猛,企业的应用研究成果卓越,并涌现出世界级的知名科创企业。

  但是,深圳本土科研型高校缺乏,基础研究是短板。两地应对科技资源进行调查、整合和互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以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落马洲河套区为平台,着力发展和完善广、莞、深、港四地的科技创新产业链。作为香港促进科创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香港科技园公司将成立附属公司,专门负责“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上盖建设和运营。园区重点发展香港最具优势的基础研究和文化创意产业。然而,香港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不能脱离广东东岸单干,创新及科技局要与广州、东莞和深圳相关的科技管理部门一起合作,研究制定能为四地先进製造业和科技产业合作提供平台和创新环境的合作机制和配套政策。因此,需协同打造深港创科合作新平台,建设基于一河两岸的国际级科技创新产业带。

  大湾区专业服务业要树立“香港标准”

  利用香港专业服务业的国际化、法治化和市场化竞争优势,落实香港地区“专业服务协进支援计划”,支持香港地区专业服务业界向广东及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输出专业服务。

  香港方面,要基于金融、贸易、物流、律师会计广告、医疗、教育等行业优势,进一步培育和引进专业人才,打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高地,为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製造业转型升级和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

  在行业合作方面,首先要推进粤港澳专案投资和商业争议协调机制,鼓励广东企业利用香港作为亚太区主要国际法律和争议解决服务中心的优势,以香港为解决“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涉及投资和商业纠纷的中立第三地。探讨CEPA框架下律师、会计、建筑三大专业服务业对港澳开放在广东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力争在前海、南沙和横琴衍生一批具有国际化质素的生产性服务业机构。

  湾区内试点香港先进的社会管理模式

  在前海推行土地开发的“香港模式”经验上,在社会管理模式上尝试引进香港的社会治理制度,引导部分香港投资者和创业团队在前海工作和生活,为香港部分年轻人提供上流机会和改变传统的地域性事业观。在落马洲河套附近建设深港科技人才生活社区,建设相容两种社会管理方式的“示范性社区”。南沙要继续大力推进粤港深度合作园区的建设,在取得双方利益平衡的基础上,大胆放开,让香港运营成熟和诚信度高的大地产商和社会服务中介在划定的区域内推行“香港社会管理模式”,令其成为南沙的“小香港”。

  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两岸三地青年人才集聚高地

  广东自贸试验区为了回应国家“双创”政策和支持港澳青年事业发展,分别在三大片区设立了港澳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仍需要提升三大基地的实质性效果。香港特区政府和广东地方政府要加大对香港年轻毕业生到大湾区投资或工作的优惠,在住房上予以廉租房、保障房和免首期等多形式的支持,以增强新区的人才吸引力和植根性。

  其次,应对粤港澳三地有潜质的中小新创企业予以政府联合创业基金支持。包括在现有自贸试验区税收减免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免;对基础研发和应用型成果转化进行财政补贴评级制度设计;对一些在高交会成交签约或获得国际性科技奖项的专案进行分级奖励;优化和整合各类创业基金的实际用途,监督每一笔资金的使用去向,要让基金落到企业和个人,要让粤港澳三地青年创业有“政策获得感”。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博士后、副研究员;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news.takungpao.com/paper/q/2017/1123/3517771.html?bsh_bid=187991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