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陆剑宝:建设具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
习近平主席日前在海南举办的2018年博鰲亚洲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其中重点提到:“中国人民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实行高水准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继十九大报告后,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又被提及。由此可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将是新一轮我国加强开放力度的重要举措。
扩大开放香港必可受惠
在连续多年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的经验基础上,针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的系统集成性不够和改革深度不足的问题,自由贸易港将被赋予更大的改革开放权,在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放开、税收制度、政府监管、法治化建设等重要领域进行突破。自由贸易港是中国扩大开放的新的突破口,将有利于形成一批放松管制的模式总结。
短期内我国还将积极把扩大开放的举措落地。其中包括:积极放开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方面的市场准入;通过组建市场监督局加强投资政策的透明度和尽快修订外商投资负面清单。重组知识产权局,加大只是产权执法力度以保护和鼓励创新;主动扩大进口和降低部分产品进口关税。最近热议的如何应对美国贸易战的话题,我们从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中可以看到,无论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不会威胁谁,都不会颠覆现行国际体系。因此,我们应当有自己的改革开放步伐。
与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扩大开放举措对应的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申。“一带一路”除了是我国“企业走出”和“引进来”的重要平台之外,“一带一路”倡议最重要的目的是机会和成果的世界共用。所以我国一直的建设风格都是央企先行、基建先行,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本融通、民心相通”来实现共荣。目前,我国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兴建多个港口和跨境合作园区,中外大学之间的留学生学习和文化交流专案增长迅猛。“一带一路”倡议彰显的是大国情怀,协同、共荣、创新、发展。
而粤港澳大湾区内有全域均是自由港的香港,香港具有成熟的自由港运营和监管经验,税收、金融体系、专业服务体系完善,营商环境长期在世界银行的排行中位于前列。粤港澳大湾区内也有中国典型的经济特区深圳和珠海。在对外开放中先行一步,并在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形成了标本性的国际经验。从“特区速度”到“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深圳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灵活性,在开放中壮大了城市经济。
形成“港─产─城”联动
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广州是全国知名的商贸中心,在歷史上一直未曾断过的对外通商口岸。在百年广交会的发展和辐射带动下,逐渐形成了琶洲互联网集聚区,在应对我国贸易转型升级和新兴贸易业态方面,广州应能打造出“中国贸易”新形象。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内多个城市一直具备扩大开放的基因,只要给予相应的制度“松绑”和高等级的规划引导,必定能在新一轮扩大开放中领跑全国。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只有香港是全域的自由港,而珠江口中就有香港港口、广州南沙港、深圳盐田港三个位居世界货柜吞吐量前十位的大型港口,还有虎门港、中山港、高栏港等一系列港口群,具备建设自由贸易港的硬体基础。
南沙自贸试验区和前海自贸试验区经过三年的经验,也取得了一些制度创新成果,要深化改革,必须赋予这些港口更大的开放权。针对目前广州南沙港和深圳蛇口港对周边产业和新兴城镇的辐射带动性不足的掣肘,建议粤港澳大湾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通过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能进一步带动周边若干产业、产业园区、新兴城市的发展,形成“港─产─城”联动的良好局面。
对外,香港贸易投资规则和法律体系面向国际,具有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对内,香港具有长期和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合作以及服务业扩大合作基础。而且广深港高铁的建成为香港融入全国交通网络提供了切入口,香港未来的市场将是13亿消费者的内地市场。香港在多年的自由港发展中已经积累了较多成功的监管模式,可以为建设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提供经验借鉴甚至输出专业服务人才。
另外,基于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政策利好之下,香港通过与广州、深圳等珠江口港口群的联动发展,很大程度上能促进更多的新兴高端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集聚。(註:本文感谢“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支持)
经济学博士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news.takungpao.com/paper/q/2018/0412/3560022.html?bsh_bid=199251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