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公网】陆剑宝:?科技强国目标 引领港创科业发展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近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特别强调到必须拥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实现强国目标。他提到推动科技体制改革,重视科技人才培育,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构筑国际创新体系。

  香港作为基础研究实力较强的地区,各界亦在近年达成科技创新兴港的共识。最近,习近平主席就在港“两院”院士来信作出重要指示,体现了国家对香港发展科创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国家科研专案经费过境香港使用、科研仪器设备入境关税优惠等政策的陆续推进可以看到,未来香港和内地的科技合作将越来越便利,也越来越紧密。

  国家重视香港科技事业

  首先,在科研团队和科研人才培育上的支持。从1995年开始,香港科学家就进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行列,目前院士人数已经达到35人。在港“两院”院士的增加能为香港带来更多国家级科技专案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落户,带动香港八大高校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升香港整体的科研水准。

  其次,为香港发展科创产业提供更大的平台。国家已经在去年初就促成了深港共同开发河套区创新及科技园的协议,为香港发展科创技术研究和产业转化提供了最大的物理空间。

  最后,为香港和内地的科技合作排除制度障碍。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最近国务院颁布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重点强调了粤港科技合作的安排,并提出详细的支持政策。在联合创新方面,包括实施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和粤港澳联合创新资助计划,推动成立促进粤港澳产学研创新的社会组织,建设粤港澳共用的人才和资讯资料库。在科研基金方面,推动地方创新券和科研经费跨粤港澳三地使用。在支持香港本地研发的转化方面,积极推动香港纳米科技及先进材料、资讯及通讯技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等研发中心等落户广东自贸试验区。

  国家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强调要在制度安排、政策保障和科技创新环境营造上下工夫,而特区政府也积极回应国家的战略指引,在新一份政府施政报告中对香港科技投入比以往均大幅度提升。但相对于近邻深圳的科技产业发展日新月异,香港的科技产业发展仍没有找到很好的开局点。香港发展科创产业尽管具备一定的科研基础优势,但短板也是很明显的。

  须广纳全球创科人才

  一是香港长期以综合性服务业经济为主,先进製造业和科技产业的培育相对投入较少,重视不足。二是香港高校尽管科技基础扎实,但在基础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没有形成“一条龙”的完整体系。三是香港本地缺乏科研转化的平台和产业支撑,导致很多前沿科技理论成果“束之高阁”或“难以落地”。四是由于制度上的限制,香港和珠三角科技合作仍遇到不少困难。五是香港在青年人才培养上,专业和就业市场均以服务业为导向,工程类专业招生不足和就业较难。

  香港既然决心发展科创产业,那必须集结人力、物力、财力共同支撑起这个新兴产业,不容再错失。

  首先,重点推进落马洲河套区创新及科技园的建设和集聚吸引全球科研平台进驻,在深港创新及科技园之间的通关和人才流动提供更加便利化的安排。重点制定“香港2025科技人才计划”,向新加坡学习,在通过资质认定和成果认定的国际性人才方面,提供在签证、落户、购房、教育和医疗等方面与本地市民的同等待遇。

  其次,要与广东联合打包,争取国家支持。争取升级“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省级规划为“广深港全国科技创新走廊”的国家级规划,为广州、东莞、深圳和香港的科技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提供便捷的政策安排。争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在广州、东莞、深圳和香港联合布点。争取为香港高校和科技机构在珠三角地区设立实体性校区提供审批和资金的支持。

  再次,充分发挥和启动香港创新及科技局的“红娘”作用,加强在香港与内地的高校及科研机构教学和研究合作,科技成果谘询和转化,科技会议交流等方面的“搭桥牵线”角色。

  最后,发挥香港八大高校基础科研优势,重新审视高校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尽管香港高校人才评价制度和内地有一定的区别,但总体上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歷的现象亦都存在。应逐渐改变片面将学术论文甚至国际级论文作为人才评价的唯一标准,甚至可以逐渐在某些院校和学科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重点的考核指标。这方面,香港科技大学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AI产业版图的打造过程中总结出一套“香港创造”模式。

  註:本人感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案“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研究”(16ZDA012)资助。

  经济学博士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news.takungpao.com/paper/q/2018/0609/3576352.html?bsh_bid=2059330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