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澳门日报】港澳青年內地創業含四高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創業規模偏中小企    模式變“輸出”

    港澳青年內地創業含四高

    中山大學粤港澳發展研究院昨日發佈的《港澳青年內地創業》報告顯示,與上一代港澳人到內地創業相比,現時港澳青年內地創業具有高學歷、從事產業具有高科技含量、位於價值鏈高端、提供的產品服務具有高附加值等特徵。

    創業模式由原本港澳向內地輸入技術、自己、商業管理模式和管理經驗等經驗模式,逐步轉向由內地向港澳輸出的經驗模式。

    由中山大學教授張光南主編的《港澳青年內地創業:企業案例·創業者故事 · 政府政策》,選取廿二家典型的港澳企業,展現粵港澳大灣區機遇下的企業案例、創業故事和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的十八項政府職能創新。

    結合產業服務

    張光南介紹,港澳青年與港澳上一代的創業相比,最大區別是港澳人過去到內地創業,更多的是同一個產業、一個產業產業鏈之間的合作,如“前店後廠”的模式,“前店”是港澳的貿易,“後廠”是珠三角的製造。但是“前店”和“後廠”是同一個行業,如玩具業,由港澳作對接世界貿易的連接點,由珠三角來製造。

    現在,港澳青年在內地創業,更多是產業和服務產業的專業合作,如佛山製造、港澳檢測、港澳出口、港澳展覽,這和單純的佛山製造、佛山檢測、出口相比,產生出不同的價值。

    從中可看到,早期對應港澳的是招商引資,即內地的勞動力和港澳資本結合,現在更多的是內地的市場、人力資本,甚至是內地本身的資金,與港澳的專業服務結合。很多港澳創企業案例業者在合作過程中,也發現到內地在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的特點。

    張光南表示,從篩選案例而言,港澳青年內地創業行業分佈、與內地的合作方式等較為多元。與傳統港澳企業家相比,表現出新特徵,出現越來越多高學歷、從事產業具有高科技含量、位於價值鏈高端、提供的產品服務具有高附加值等特徵,這與港澳早期以製造業為主的創業有很大區別。

    內地輸出港澳

    如今,中國內地取得巨大的發展和進步之後,原本港澳向內地輸入技術、自己、商業管理模式和管理經驗等經驗的模式,逐步轉向由內地向港澳輸出的經驗模式。這在互聯網領域的創業中,表現得突出,特別以移動支付、網紅經濟為典型代表。

    對於港澳青年創業共同的成功因素,張光南認為,除了取決於創業者自身的拼搏精神外,如何發揮轉化國家政策、戰略對於其所處的企業、行業的支持,項目與中國的製造做最好的結合,同時對接國際的市場和標準等經驗,都是值得借鑒。

    他指出,港澳青年內地創業,更偏向中小企業;但最重要的特點是,其專業服務和行業裡某一個點的精神去突破。一旦涉及到互聯網行業,就需要很大的規模和市場,需要結合內地的人力資本、人才來優勢互補。

    目前,港澳青年內地創業地區主要集中在廣深,但未來會偏向中山等地,這些地方有中國製造的基礎,更好把研發成果產業化、市場化。

    全面熟悉市場

    至於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張光南表示,困難之一是如何理解內地的產業支持政策,這需要政府在宣傳政策支持方面,作出進一步優化。

    在報告中,許多港澳青年對後來創業者也提出“多了解、多交流、多學習、多合作”的建議,即要全方位了解祖國各方面情況,在市場特性、產業特徵等多深入了解,多熟悉側供給改革、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方面的新動態,從中識別創業機會。

    他認為,要積極參與各種考察和交流活動,與內地各界交流學習,特別是經常參加各種創新創業和商業運營的培訓學習,掌握內地在法律、稅務、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和桑葉模式等方面的具體知識。在創業過程中,要多與內地相關企業和團隊合作,減少因不熟悉內地市場的嘗試成本和創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