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头条】大湾区如何发展,跨区域如何治理?中大三项研究成果告诉你!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在即,7月2日,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发布3项大湾区最新研究成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报告(2018)》《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和《港澳青年内地创业》,提出湾区未来发展的多项建议。
(1)
热点一:
如何更好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加快推进深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报告(2018)》。他表示,相比中国京津冀、长三角其他两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位居首位,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经济开放度最高的地区。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实质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陈广汉说,“一国两制”和4个核心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体制和经济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必须推进体制和基础设施对接、城市功能和产业分工协调,实现区域内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
他建议,成立由中央政府主导、粤港澳三地行政主要领导参与的湾区发展管理委员会。在科技创新方面,建议在落马洲打造深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充分激活香港大学科研、深圳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珠三角产业和市场的各自优势。
(2)
热点二:
跨区域治理有什么办法?
提议在南沙成立“粤港澳区域协调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报告(2018)》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最大问题是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跨区域治理之间的管治矛盾。
中山大学教授刘云刚建议,最终要形成稳定的湾区管治广域行政模式,需设立“一地、双层、三级”协调机构。
“一地”即在大湾区地理中心位置南沙成立“粤港澳区域协调中心”,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港澳可加入其中任何一个区域;“双层”指形成中央-省区、省区-地方的协调机构,下放部分行政权限;“三级”指中央、省区、地方三级管理组织,通过双层协调机构的建立,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相同利益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
“人的流动是关键。”刘云刚还建议,要推动行业服务标准与管理的对接,例如在医生、会计师等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如果能互认,将大大利于人才在湾区内发展。
(3)
热点三:
“9+2”城市群各有什么亮点?
首次公开11城可持续发展排行榜
昨天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首次公开大湾区11座城市在26个可持续发展指标中的排行情况,采用2014、2015年两年公开数据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3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每座城市的特色亮点,不少珠三角城市位居前列。
例如2015年排名显示,在GDP增速方面,珠海、深圳、惠州位居前三;人均道路长度肇庆、惠州、江门领先;科研经费占GDP比重中,深圳、珠海、佛山领先。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介绍,对于珠三角9 个城市来说, 资源环境的变动是造成地区可持续力变动的主要因素, 根据2015 年数据分析发现, 东莞高居第一, 第二和第三位分别为中山、江门。
(4)
热点四:
港澳青年在内地创业有何特点?
呈现“四高”特征
《港澳青年内地创业》这一研究成果,梳理了22个港澳青年内地创业故事和企业案例,并归纳出18项政府职能创新。
张光南介绍,与传统港澳企业家相比,当代创业的港澳青年企业家具有“四高特征”,即高学历、从事产业具有高科技含量、位于价值链高端,以及提供的产品服务具有高附加值。
同时,现在已经从内地人力与港澳资金的对接,转变为内地人力和资金与港澳专业服务的对接。
在政府职能创新方面,该研究指出,广东省为港澳创业者提供了物质、人力、技术、公共服务等全方位支持,还出台了特别关注粤港澳重点合作区域的政策。
原文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807/02/c1280147.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layer=2&share_token=MWUzODU0YzctZDNlYy00OGRkLTk5ZWEtYTVjZmU4ZGI5M2M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