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中山大學粵港澳发展研究院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在南沙成立“粵港澳區域協調中心”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黃裕勇報道:在《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訂一周年,《粵港澳大灣區发展規劃綱要》即將頒布實施、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之際,中山大學粵港澳发展研究院重磅推出《粵港澳大灣區发展報告(2018)》,該研究報告課題組成員、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劉云剛教授,針對當前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區域協調現狀,建議大灣區設立“一地、雙層、三級”協調機制,其中將在南沙成立“粵港澳區域協調中心,成員有粵港澳三地政府及珠三角9市地方政府有關人員組成。
為粵港澳大灣區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7月2日,中山大學粵港澳发展研究院(簡稱“研究院”)在中山大學召開成果发布會,一口氣重磅发布三份大灣區相關研究報告:(《粵港澳大灣區发展報告(2018)》、《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发展指數報告》、《港澳青年內地創業》)。
中山大學粵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專家、副院長陳廣漢教授在致辭中表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將有助于促進粵港澳三地更緊密合作,將有力推動港澳融入國家发展大局,為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发揮獨特的作用和貢獻,讓灣區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據悉,中山大學粵港澳发展研究院作為港澳治理與粵港澳合作发展領域的國家高端智庫,自去年5月8日由廣東省港澳辦與粵港澳发展研究院合作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研究基地以來,積極開展粵港澳大灣區系列重大重點課題研究,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灣區,大灣區現代產業體系和不同城市功能定位,大灣區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等要素流動,大灣區的科技創新、法律協調機制、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提交了20多份高質量的研究報告,其中16份研究報告被中央有關部門和廣東省采納。
研究院專家學者們也積極參與高層次的內部諮詢會議,发表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建議,積極召開有影響力的學術會議,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制定提供了相應智力支持。
創新灣區合作機制 促進要素自由流動
《粵港澳大灣區发展報告(2018)》內容共包括四部分、十二個專題報告,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中的“合作重點領域”及“體制機制安排”為指導,分別從基礎設施、市場一體化、科技創新、金融和旅遊等現代產業體系、優質生活圈、深化“一带一路”合作、重大平台建設等方面,探討粵港澳深度合作的機理與发展方向,促進灣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自由流通。
該報告認為,大灣區各區域充分发揮自身比較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國家发展戰略為依托,是粵港澳合作關系不斷向前推進的動力所在,其中,“一國兩制”和四個核心城市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體制和經濟的最大特點和優勢。而大灣區发展建設難點在于需要在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個法律體系的異質城市群內,進行跨境經濟、社會等領域的合作與治理。
報告同時認為,科學技術進步是大灣區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人才是經濟发展的第一資源,大灣區未來打造高端產業與高端人才高地,发展創新技術產業。與此相對應的是,也應該充分发揮大灣區不同城市產業優勢,推進產業協同发展,並在“共同利益”為基礎的經濟合作與社會整合並重的“再區域化合作”合作模式。
陳廣漢著重介紹了報告對大粵區发展的政策建議,他認為,應創新區域合作的體制機制,建議成立由中央政府主導、粵港澳三地行政主要領導參與的灣區发展管理委員會;建設灣區國際化、便利化、法制化營商環境;推進基礎設施的互利互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建立多元化協同產業发展體系;共建優質生活圈,重點解決跨境教育、就業、養老、醫療面臨制度性障礙,為港澳居民在珠三角发展更加便利化的條件。
大灣區建跨境協調機制
《粵港澳大灣區发展報告(2018)》課題組成員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劉云剛教授對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區域協調現狀、問題與展望作了重點介紹,他建議,大灣區應建立“一地、雙層、三級”協調機制,其中將在南沙成立“粵港澳區域協調中心,成員有粵港澳三地政府及珠三角9市地方政府有關人員組成。
此外,劉云剛認為,在“一地”之外,大灣區還應建立中央--省區、省區--地方的“雙層”協調機構,下放部分中央行政權限與粵港澳協調中心,並建立中央、省區、地市“三級”管理組織,進一步加強地方政府之間、相同利益部門之間的橫向聯系,省去不必要的時空成本。
原文链接:http://www.hkcd.com/content_p/2018-07/03/content_60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