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届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跨学科论坛(2025)成功举办

发布人:xjunjie

        2025年5月18日,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粤港澳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跨学科论坛(2025)”于中山大学南校园学人馆顺利召开。本次论坛聚集了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传媒学院、澳门科技大学,中国外文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中国青年网、南方报业、广州日报,以及腾讯、科大讯飞、广东咏声动漫等17家单位的32位学界和业界专家,共同商讨新时代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议题。本次活动由广东省对外传播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承办,中国外文局-中山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中国青年报-中山大学对外话语协同创新平台、中国外文局对外话语创新研究基地协办。

         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郑军庆主持,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敬鑫、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袁旭阳、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教授致开幕词。

 

主旨演讲一:多元主体助推国际传播现代化

        第一场主旨演讲由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邓理峰教授主持。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教授围绕 “国际传播主体与供给”这一主题,强调我国国际传播需重视主体和供给多样化,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敬鑫教授从全球文明倡议落地的实践出发,揭示了国际传播“从北方、西方转向南方、东方”、“从精英转向普通大众”等四个关键趋势。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董关鹏教授聚焦企业海外传播实践,分析了中国企业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与挑战,提出“基于事实、始于情感、赢在价值”的建议。

        南京传媒学院副校长陈小波教授提出了“我们要给世界展示什么样的中国”的深刻命题,提倡通过影像展示中国历史和文化,借助视觉语言让西方观众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故事,促进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

主旨演讲二:产数融合驱动国际传播精准化  

        第二场主旨演讲由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张津广教授主持。

        中国外文局朝华出版社社长汪涛以“美猴王IP传播实践分享”为题,分享了出版社围绕美猴王打造国际知名文化品牌,推动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过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教授带来了题为“大模型时代的计算国际传播研究”的演讲,探讨了生成式AI在国际传播实践和科研中的应用如何服务国家战略。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王维佳教授以“在地知识与国际传播精准化的实现路径”为题,提出需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调研等路径,应对国际传播研究面临的资源配置挑战与理论危机。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教授以“国际传播的受众研究:基于英美两国的调研”为题,通过海外受众问卷调查揭示英美两国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异同,指出国际传播须重视用户画像与算法优化。

主旨演讲三:人文与计算科学视域下的国际传播对话

        第三场主旨演讲由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山大学社科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张宁主持。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张志庆教授以“数字人文”为出发点,从视觉文化的虚拟性转向、视觉文化流变的人文性反思等角度探讨了媒介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人机关系。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游客、游记与地方建构”,呼吁在数字时代不仅通过虚拟的数字媒介,更要以物质性和体验性来实现地方形象的积极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许小可教授以“大模型时代社交机器人的精准检测及国际传播应用”为题分享了团队研究成果,通过社交机器人的数据采集、舆情感知与检测平台开发助力国际传播的精准化和真实性。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勇教授通过题为“‘以我为主’vs.‘西方中心’:对外传播中的两种取向”的主旨发言,从翻译研究的角度提出从单一文化、跨文化到超文化的传播方向。

主旨演讲四:产研协作赋能国际传播创新

       第四场主旨演讲由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创意媒体设计系主任熊迅教授主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规划局海外评估核查处处长李宇以“国际传播系统性变革的基点”为题,强调以受众和市场为导向,借助网文、微短剧等新业态打破传统国际传播模式,需精准连接受众并建立长效评估机制。

       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姬德强教授以“内外之间:国际传播研究的边界逻辑”为题,讨论了国际传播领域所面临的多重挑战和对现代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反思。

       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主任宋平带来了“媒体+智库双轮驱动,助力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主旨演讲,分享了中国日报社通过跨学科协作和智库合作,推动国际传播创新的宝贵经验。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GD Today)总编辑赵杨以“多维重塑:国际传播中心多重角色与能力转型”为题,以广东实践为例,提出整合多元主体、创新内容表达、拓展海外活动的创新路径。

主旨演讲五:国际传播的历史演进与资源融通

       第五场主旨演讲由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唐嘉仪主持。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牛军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讲述了如何做好中越精准国际传播,提出国际传播的故事元素并非越多越好、越深越好,而是需要充分理解传播对象的跨文化特征,才能实现有效传播。

       中国青年网总经理、副总编辑王海围绕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的短视频品牌“青蜂侠”九年来的传播实践,从青年化阐释、场景化叙事、共情化表达、互动化传播四个角度总结了“青蜂侠”在国内国际传播中的成功经验。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小瑛围绕“香港与内地科技创新合作与社会融合”这一主题,指出香港的高校和科研资源可弥补珠三角短板,而大湾区的产业集群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强大支持。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邓理峰以“五十年来我国城市公共外交的历史演进与启示(1973-2023)——聚焦广州的分析”为发言题目,指出地方政府的交往型外交能够增进国际理解与信任,建议以国际友好城市为平台,推动新型公共外交,促进民间交往。

主旨演讲六:国际传播路径中的文化出海与科技赋能

       第六场主旨演讲由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杨柳副教授主持。

       广东咏声动漫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阎冰以“文化出海,中国动画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分享中国动漫国际化经验,通过本土化改编和国际合作推动国漫从“出海”到“入圈”。

       科大讯飞品牌市场中心首席内容官张艳芬以“拥抱传播奇点:AI如何释放讲故事的想象力”为题,分享了AI如何通过翻译、创作和效率工具推动内容产业变革,强调行业知识与AI结合是规模化应用的关键。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创意媒体设计系主任熊迅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客位与主位:跨文化传播中的人类学电影”,探讨人类学影像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底层价值,指出中国需构建自主的影像叙事体系,以突破西方话语垄断。

       腾讯研究院赵子飞分享了观点并参与讨论。

       本次论坛深入探讨了我国国际传播在文明共建、智能创新、品牌建设、企业出海、跨学科融合等多个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议题。会议通过搭建学界、业界与智库的三方对话平台,展现了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国际传播实践创新和科学研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