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报】霍伟东、何俊志、林丹阳、黄伟棋:测量新选制下的选举竞争程度

稿件来源:明报 观点 2022-01-07 发布人:adsyxy

 【明报文章】作为自由选举的应有之义,选举竞争是现代选举必然要件。但即使在第七届香港立法会选举的候选人分布已明显呈现“区区有得选,界界有得拣”的背景下,仍有人质疑:“爱国者治港”原则下的选举是否真正有竞争?对今届选举而言,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在于:既然选举竞争分属三大板块,如何才能测量立法会选举过程的竞争程度?

  (1)测量立选竞争度基本公式

  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选举竞争都以地域为基础展开,相当一部分选举都是以“单议席单票制”为计算公式的背景下,主流的学术界都是以当选者与落选者之间的票差来测量某一选区竞争程度。由于第七届香港立法会选举在地方选区采用“双议席单票制”,还有平行存在的功能界别和选举委员会界别板块,简单采用当选者与落选者之间的票差,显然难以有效测量香港立选竞争程度。

  不过,一些学者探索的一些新测量方法,能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新思路。Patterson和Caldeira提出用“边际获胜率”来测量选举竞争程度的方法,就为我们提供了新启示。这一测量途径的基本逻辑是:如果存在多个候选人竞争席位,当选者中的得票最低者(V1)和落选者中的得票最高者(V2)之间的选票差距,基本能够反映选举竞争程度,其计算公式为M=1-(V1-V2)/(V1+V2)。显然,如果将上述公式稍加改造为“边际竞争系数=[1-(V1-V2)/(V1+V2)]×100”,就可同时测量出地方直选的各选区、功能界别下的各界别的总体竞争程度(选举委员会界别的算法,稍后会再阐述)。

  (2)地方选区竞争程度

  以10个地方选区的候选人得票数据为基础,利用前述公式计算各选区的边际竞争系数,可以发现:新选制下10个新划分的地方选区相比,香港岛东的边际竞争程度最强,新界东北和新界西北最弱,形成了较为鲜明的3层“阶梯”(表1;“强”及“较强”可归为一层)。

  香港岛东是本次选举中边际竞争最高的选区。在该选区中,得票第二位的民建联梁熙和第三位的新民党廖添诚之间差距只有3628票,不足该选区总有效票的3%。香港岛东的潘焯鸿实际成为“关键少数”,他超过1.4万的得票成为左右胜负的关键力量。属于“强”及“较强”边际竞争水平的新界北和九龙西选区,其落选者的得票率都超过10%,分别达到17.65%和13.62%。落选者的得票如果进一步提升,显然会影响到选举结果的胜负格局。香港岛东之所以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香港岛东、九龙西和新界北之所以较早出现建制候选人打出“告急牌”的现象,确实与选情紧张有关。

  (3)功能界别竞争程度

  无论是回归前还是回归后,功能界别都一直被认为是选举竞争最不充分的板块,多次选举都存在大比例的自动当选现象。但是在本次选举中,功能界别进入了“全面竞争”时代,原本“躺赢”多次的立法会议员亦首次接受竞争,金融服务界和纺织及制衣界甚至出现新人“逆袭”的空前景象,突破了以往“薪火相传”的交棒模式。

  28个功能界别的竞争程度,同样能够通过边际竞争系数来测量,表2根据各界别的边际竞争系数划分为4个竞争等级。多个回归以来长时间有自动当选的界别,例如工业界(第二)、商界(第二)、乡议局、劳工界和进出口界,在此次选举不是竞争程度最低的类别,说明这些界别并不如传闻一样只是“有人陪跑”。

  新选制调整了部分界别的构成和选民基础,其中被视为“超级爱国者”界别的“港区全国人代、港区全国政协及有关全国性团体代表界”备受关注。从数据看,这一新增界别在首次选举不仅出现了竞争,而且边际竞争系数达到58.13,位列全部28个界别的第13位,其竞争程度属较强水平。

  无论从实际情况还是数据分析结果看,功能界别的选举竞争已出现新情况,告别了过去备受诟病的“行业封闭”和“躺赢”情况,进入了多元竞争、主动竞争和新血入局的竞争新常态。

  (4)选委会界别竞争程度

  倘直接采用边际竞争系数来测量选举委员会界别的竞争程度,会得出高达99.38的结果。这一指标明显高于地方选区的平均竞争程度43.33及功能界别的52.86。不过,由于选委会界别采用的是全票制,其竞争程度难以与地方选区和功能界别直接比较。幸运的是,1998年选委会界别的选举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比较机会。

  以两次选举中的最后一名当选者得票为基数作为“门槛”,分别计算其得票前4名和后5名候选人所得选票与“门槛”的距离,同样可以测量到两次选举的竞争程度差异。

  从表3可看到,比较本次选委会界别得票门槛上下的候选人票数,在“门槛”边缘的候选人得票票差比例不足10%,落选的吴宏伟、黄梓谦和盛智文甚至只差不足20票。1998年选委会选举只有790张有效票,然而除了第9至11位的候选人票差在20票之内,其他候选人的票差已有明显差距。简单对比就可发现,在第七届立法会选举中,选委会界别的后5名当选者和前5名落选者之间的距离,要明显小于1998年选委会选举。

  通过运用选举竞争指数测量2021年立选的选举竞争程度,可以发现:三大板块的选举都出现全面竞争态势;10个地方选区和功能界别的选举竞争程度,都已呈现明显分化的梯度状况;2021年立会选举中,选委会界别的竞争程度明显高于1998年的类似选举。

  作者霍伟东、林丹阳是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博士后,何俊志是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伟棋是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本网发表的时事文章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霍伟东、何俊志、林丹阳、黄伟棋]

原文链接:https://news.mingpao.com/pns/%e8%a7%80%e9%bb%9e/article/20220107/s00012/1641494283046/%e9%9c%8d%e5%81%89%e6%9d%b1-%e4%bd%95%e4%bf%8a%e5%bf%97-%e6%9e%97%e4%b8%b9%e9%99%bd-%e9%bb%83%e5%81%89%e6%a3%8b-%e6%b8%ac%e9%87%8f%e6%96%b0%e9%81%b8%e5%88%b6%e4%b8%8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