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中山大学袁持平:中山要形成人才和产业的“集聚效应”|聚焦中山党代会
中山市最近再次强调要“全面拥抱港深”,并在交通、制度、产业等方面提出了多个协同。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中山开展区域合作,应从基础设施、人才引进、产业体系等维度发力,形成产业和人才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港深优质产业和高端发展要素。
发展科技金融助推创新成果孵化成长
中山要“全面拥抱港深”,人才是重要方面。留住人才,一方面要感情留人,另一方面要用事业留人,当地政府要把人才和企业服务做细做实。深圳在这方面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对于一些初创企业和高新科技企业,当地政府主动为他们搭建平台,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渠道,这些都是初创企业无法、无力单独完成的。政府主动服务,促进初创企业快速成长,形成示范效应,释放出爱才爱企的信号,对于吸引企业集聚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从服务效率、服务的前瞻性等多方面思考,让企业实现快速发展,以产业吸引人才。
此外,中山还应注重发展科技金融,为创新成果孵化成长提供动力。深圳为何会成为科创中心、创业之都?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业与高新科技紧密衔接,金融业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了金融“活水”。深圳前海与香港的合作重点之一,就是进行金融创新,形成高新科技发展的金融支撑,这系列尝试未来将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纵观大湾区,深圳有股票市场、风投基金机构,广州、佛山正在打造金融市场,中山也需要这样的平台。中山可考虑通过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打造高水平的金融平台,做好衔接深圳的金融产业配套,这也是留住人才的一个关键因素。
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两个集聚”
产业方面,随着深中通道建设开通,深圳等东岸产业资源将加快往西岸走。中山翠亨新区在这方面可率先进行对接,在对接过程中也可学习和借鉴深圳先进的产业发展理念和体系,加快产业升级发展。此外,中山应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机遇,以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为科创中心的节点,作为产业更新换代升级的重要抓手。
具体来说,中山产业发展应注重“两个集聚”,夯实与港深对接的基础,找到更多对接接口。
一是要实现产业的横向聚集。经过多年发展,中山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镇经济,这是一个很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但目前中山专业镇继续转型升级,跟上大湾区的发展需求。企业滞后通常有两方面,一个是产业需求变化没跟上,一个是技术发展没跟上,这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很致命的。
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方面,中山要牢牢把握专业镇的优势,利用好产业集聚的优势。另一方面,中山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在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发力,如果能够以专业镇的模式建设数字经济镇,将会形成非常大的发展优势,这也可与深圳在数字经济领域形成产业链互动配合,实现深度对接。
二是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也就是产业的纵向聚集。生物医药是中山目前的优势产业之一。要加快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引进更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创新平台,形成产业链的研发环节链条。同时,可建设一批孵化中心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打通研发、孵化、制造、销售等环节,通过强链、补链,形成产业链的闭环。
此外,除了生物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中山还可积极布点建设其他类型的产业链,形成其他优势产业的聚集。产业集聚本身就是一种优势,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可大大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最终实现良性的产业发展循环。
(作者系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链接:https://www.sohu.com/a/511733762_100116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