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评网】陳廣漢:北都區應銜接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稿件来源:中评网http://www.CRNTT.com 2021-11-02 00:25:30 发布人:adsyxy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陳廣漢教授(直播截圖)

  中評社香港11月2日電(記者 沈而忱)由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主辦,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澳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中心協辦的“2021全球灣區發展國際學術會議:區域合作與創新驅動發展”日前舉辦。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陳廣漢教授剖析了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的定位和策略。他指出,科技服務業的合作已成為深港合作的趨勢。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應突破住宅導向型的思維,引進科技產業,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高水平對接。

  陳廣漢提到,開發新界北是一個並不新穎的話題,但直到現在才有了經濟和政治上的開發基礎。從以前的邊界禁區到改革開放之後的合作窗口,現在的新界北正準備邁向融合發展的新階段。

  他表示,2017年香港政府曾做出規劃。香港未來的發展空間是一個都會商業核心區、兩個策略增長區及三條發展軸。三條發展軸包括北部經濟帶、西部發展走廊和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其中的北部經濟帶主要規劃為倉儲、科技、信貸物流和其他服務業。這個發展思路還停留在與內地進行製造業合作的基礎上。但是現在,內地與香港的合作需要跨越了製造業合作,科技服務業的合作已經成為未來的趨勢。在“橫琴方案”頒布之後,大灣區的合作將著重於跨境區域,以點帶面,實現體制機制的創新。

  他分析了開發新界北的挑戰。香港方面,服務業在香港經濟比重中占到了93%,製造業占了1%,科技創新只占0.9%,說明香港經濟面臨著結構性的問題,產業過度服務業化,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在建設北部都會區時,香港如何在民生住房問題和科技創新發展上進行銜接,值得研究。廣東方面,珠三角需要突破科技和貿易的封鎖及“脫鈎”,推動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北部都會區將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改變以維港為核心的空間結構及以服務業為重點的發展方式。這個新引擎將專注於科技創新,立足點就在便利深港合作的新界北。”陳廣漢說,新界北有三重使命。第一,要構建大灣區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技術研發和服務基地,香港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技術,向大灣區戰略性知識產業或者港資企業提供技術支撐,進行數據化、智能化和“再工業化”的改造。第二,建設大灣區新興戰略產業的重要策源地,在人工智能、金融等產業之外,打造出新型戰略產業。第三,打造大灣區廣深港國際創新走廊的樞紐。香港過去“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主要在金融貿易方面,未來將在科技方面承擔起這份責任。


  談及北部都會區的開發模式,陳廣漢指出,目前有兩種城區開發模式。一種是住宅導向型,以解決住房和租住環境為直接目的,以土地和房地產開發為引導,發展日常性、生活性的服務業。它的最大特點是依賴於傳統的社區和經濟中心。香港在這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從60年代開始就發展了若干新市鎮,包括沙田、元朗、將軍澳等,其產業是對住宅區的延伸,沒有形成新的增長極。

  另一種是產業導向型,以增強城市競爭力為目的,以產業發展特別是科技產業和製造產業發展為引導,開拓新的增長極,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需要,創造高品質就業,令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它的最大特點在於和原有城市中心形成互補的、具有自主內生增長動力的經濟形態。

  陳廣漢提到,就林鄭特首發布的《施政報告》來看,解決住宅問題是北部都會區的重要目的。如果北部都會區只是建造大量房屋和交通基建,便利居民去維港兩側上班,就浪費了其優越的地理條件。“香港必須突破住宅導向型的發展思維,優先選擇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通過引進科技產業,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高水平對接,構成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原文链接:http://hk.crntt.com/doc/1062/1/4/2/106214283.html?coluid=93&kindid=20031&docid=106214283&mdate=110118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