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馮慶想:香港青少年國家認同狀況與對策
回歸以來,增強香港青少年國家認同一直是中央治理香港的重要任務,也是推動香港青少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參與民族復興大業的精神紐帶。
然而,近年來,「國民教育風波」、非法「佔中」、「修例風波」等重大社會事件,將香港年輕一代國家認同薄弱問題推上社會風口浪尖,引起中央與香港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擔憂。
須加強港青國家認同感
一、香港青少年國家認同整體薄弱
多項研究均顯示,自1997年至2009年,香港居民的國民身份認同保持整體上升趨勢,之後在多個政治議題爭論中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而且整體呈現下降趨勢,青少年群體的認同變化更加顯著。調查發現,香港青少年普遍存在對國家歷史缺乏細微敏感與基本認知、對國家整體認識較為單一顯淺、對個人在國家發展的角色與定位模糊等問題。同時,香港不少輿論立場先行,將鎂光燈聚焦於「鬧事」青少年,有意或無意間忽視另外一些愛國愛港青年學生的存在,從而拔高了這一群體問題的整體嚴峻性。當下香港青少年國家認同薄弱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需要正視與反思,但把部分青少年所秉持的激進本土、「港獨」意識等同於全港青少年整體價值取向,存在以偏概全之嫌。
二、香港青少年國家認同分化顯著
香港青少年並非一個均質化主體,事實上,香港青少年群體內部價值觀分化較為顯著。在公共屋邨、貧窮單親家庭長大與富裕中產或擁有多重國籍家庭背景的香港青少年群體的國家觀念並不一樣。同是香港學生,分別在港澳台地區、內地或歐美國家的高校升學,他們的國家認同就存在分野。例如,隨着中央政策支持與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驅動下,港澳前往內地高校升學的學生人數日漸增多。
據資料顯示,去年參加內地高校免試招生計劃的香港學生人數增加9.2%,佔報考中學文憑考試考生人數的6.25%,是自2012年免試招生計劃推出以來的新高。內地港生群體對國家象徵物觀感偏向正面、對香港與國家關係認知基本清晰、參與國家發展意願較強。儘管他們也維護本土身份認同的獨特性,但在安放國家與地方次序與位置時,開始有意識配合國家理性邏輯,並逐漸融入內地學生「朋友圈」。這一點與香港高校就讀學生本土意識強烈、國家意識薄弱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照。
三、增強香港青少年國家認同任重道遠
增強香港青少年群體國家認同,並非一朝一夕所能達至,既需要一點一滴凝聚普遍的社會共識和形成持續的社會目標,也需要政府、學校、社團、民眾做出靈活的應對策略與行動方案。
(一)系統構建香港青少年愛國教育體系。學校教育對青少年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的塑造至關重要,但需要政府與家庭、社區與社團等主體的整體布局、相互配合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香港社團組織多樣、功能成熟,通過社團和社區推進愛國教育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體驗、集體記憶與價值觀構建非常必要。特區政府在引導學校、社團和立法等方面都需要扮演積極角色,提供愛國教育體系重構的人才支持與資源支撐,為青少年國家認同教育創造適宜環境、保障機制與輔助路徑。
提供參與國家事務渠道
(二)通過大灣區融合促進香港青少年國家認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一國兩制」實踐向縱深階段發展的產物,應當配合國家發展戰略目標,不僅要在經濟社會層面做好制度創新、要素流動、平台合作等硬體準備,還要做好文化融合與國家認同等軟體層面的頂層設計與實施方案。中央與特區政府應當為香港學生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學業、就業、創業等方面創造更多便捷性,在政策上使香港學生具有與內地學生大體一致的居民權利,為其提供參與國家事務、管理內地社會的多種平台與渠道。
(三)人心統戰工作重點轉向香港年輕一代。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強調,保證「一國兩制」事業後繼有人,就要加強對港澳青少年的教育培養;要高度重視和關心愛護港澳青年一代,為他們成長、成才、成功創造良好條件。現在這一代香港年輕人再過十年、二十年必然是「港人治港」的中流砥柱,倘若再不抓住大灣區發展機遇,補上過去二十餘年香港青少年國家認同「功課」的「欠帳」,可想而知的是,「一國兩制」未來發展所面臨的阻力可能比我們想像中要大。
目前香港中老年人支持建制派較多、青年人支持反對派較多的政治生態必須警惕與反省。隨着香港老齡化越來越嚴重以及社會人口結構變化,人心統戰工作應當未雨綢繆,積極調整策略方向,將重點轉移到香港年輕人,這既是現實之所需,亦是大勢之所趨。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博士後
原文链接:http://www.takungpao.com.hk/opinion/233119/2020/0118/406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