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谈粤港澳合作:城市分工和定位需进一步明确

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关铭荣 摄
在主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共享新时代机遇”的平行论坛上,与会嘉宾和专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可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目前,三地如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紧密联动,还需不断探索。
“广东是内地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先进制造业基础雄厚;香港、澳门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高端服务业发达。”在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才、资本、产业等创新要素聚集的密度上已领先全国,是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领导者,初步显露出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和国际自由贸易港的雏形。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将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进行了对比,“粤港澳大湾区的面积、人口等绝对值较大,但涉及到百分比或人均指标时排名就很靠后,这说明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发达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此外,“其他三大湾区的城市分工和产业规划都较为明确,城市之间差异、互补定位,但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目前定位较为趋同。”张光南说,以港口为例,粤港澳大湾区港口、机场的总量最多,但定位趋同,经营的货种也类似,机场港口之间如何协调、如何互补,还缺乏一个好的规划。
在论坛嘉宾看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赋予了更多内涵。
雪松控股集团董事长范佳昱介绍,中国是全球大宗商品最大的进口和消费国,但目前,中国大宗商品供应链仍处于发展阶段,供应链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为中国大宗商品企业整合国际资源提供了很大便利,情况在逐渐好转。
“以铜为例,过去铜大都从南美进口,现在我们也可以从非洲进口,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可以提升供应链的安全和效益,大湾区制造业受益明显。”范佳昱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制造业的枢纽,大宗商品供应链的完善,决定了大湾区制造业的成本和全球竞争力。
“香港有国际顶级的机场及港口设施,还有法律、税制及人才优势,可扮演‘超级联系人’的角色。”“一带一路”国际研究院创办人李鋈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香港可在金融、物流、航运等范围提供专业人才及知识,协助大湾区打造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李鋈麟说。
原文链接:http://news.southcn.com/n/2018-09/21/content_1834180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