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陆剑宝、叶紫:发挥内地奥运精英的偶像正能量
??里约奥运后,国家队奥运精英代表团一行到港三天的活动引起全港市民的热捧和好评。奥运精英的系统宣传,一方面能促使港人通过热爱奥运偶像而热爱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培养意志品质;另一方面能培养港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
??偶像塑造的意义
??(一)通过奥运精英偶像传播,激发港人家国情怀。奥林匹克精神旨在突破国界,宣扬“四海之内皆兄弟”,抛弃区分求共对。港人对内地奥运精英访港之所以喜闻乐见,在于运动本来就超越政治纠纷。内地和香港本是一家,共同享受运动带来的荣耀和喜悦。拥有一半英国人血统、代表中国出战奥运马术比赛的运动员华天,因其外在形象和内在品格的正面性而广受港人爱戴;中国游泳运动员傅园慧的“暴红”,更跨越国界的禁锢,实为积极乐观、正能量的代表。奥运精英在香港青少年心中甚至超越了以往的娱乐明星,对港人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激发他们的大国情结和民族主义精神。
??(二)在全港负面情绪较多的背景下,传递正能量。他们本身具有积极的形象,特别是本次奥运会中,傅园慧的率真可爱、林丹的虽败犹荣、孙杨的逆转局势、吴敏霞的五连冠、女排的辉煌再现等,都能为关注奥运、运动、偶像的港人提供欢乐和正能量,必定能持续性地起到社会舆论的正面作用,甚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沖淡政治矛盾和社会矛盾对港人情绪的影响。
??(三)有利于转移港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政治关注视线。最近,反对派利用青少年学生的“年少无知”,把港“独”议题延伸到校园。一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被政治化”。青少年时代喜欢体育运动、追星、交好朋友,奥运精英偶像化最能迎合青少年的需求。把奥运精英四年一度的访港行变为经常性赴港,与青少年在体育和生活上互动,必定能让青少年心有所託。
??(四)激发全民运动热情,增强全港市民身体素质。香港地少人多,住房面积小,私人空间不足,公共空间需求大。港人较多时间逗留在街道和商场娱乐消遣。而运动场所佔地较大,收益较低,供应短缺。除了室内健身运动,港人较少能接触到大型户外运动。通过奥运精英的示范作用,能吸引一批青少年爱上体育运动。通过参与公共活动,多与有共同爱好的人交朋友,增强市民之间的凝聚力。
??虽然特区政府及社会各界在全港体育运动事业上投入不少,但成效不明显。在奥运精英培育方面,由于香港运动员生源和基数较少,奥运精英产出相对困难。在体育普及化方面,由于土地成本昂贵,全港室外运动场地不可能大量供应。在体育盛事化方面,香港申亚等大型节事也因市民反对而搁浅。香港体育事业精英化、普及化和盛事化的效果不理想。
正能量的激发路径
??通过自身力量打造香港体育事业,激发市民正能量的目标遇到阻滞,可尝试借力内地奥运精英,或许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奥运精英偶像“来港计划”。从一九九六年起,奥运冠军代表团在奥运结束后都会到港交流,政府和市民对活动的反应都非常好。但交流活动仅限于四年一度,特区政府应在“艺术及体育发展基金”的基础上,对内地奥运精英实施资助计划。一是,奥运精英交流计划,让奥运精英一年数次轮流赴港。通过节事邀请方式让奥运精英访港常规化,借助国庆日、元旦、二○一七年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等大型活动契机,邀请内地奥运精英到港表演,与市民互动。二是,奥运精英选调计划,让奥运精英每年固定时间选调到港,对应单位。如老女排陈亚琼退役后到中联办宣文部工作,就对两地体育交流做出不少贡献。内地冠军教练或运动员可以香港体育学院为对口借调单位,每年固定时间到港执教或受训,两地互相吸取经验。三是,邀请一些拟退役的奥运精英到港执教,培养香港青少年奥运后备军。充分利用奥运精英的偶像影响力,带动本港青少年积极参与竞技运动的专业训练。
??(二)全媒体传播奥运精英正面形象,塑造奥运明星。媒体宣传是树立内地奥运精英在港人心中的偶像正面形象的重要管道,可通过全媒体对奥运精英的资讯持续传播。一是,奥运精英自媒体管道。奥运精英,特别是奥运网红可以通过直播节目、微博、朋友圈等持续吸粉,让香港青少年持续关注体育偶像的动向。二是,港媒管道。特别是TVB、港台、主流网站、发行量高的报刊杂誌,应持续报道奥运精英动向。如联合内地媒体拍摄奥运精英专题片,让奥运精英成为港人茶馀饭后生活的一部分。三是,Facebook管道。Facebook是港人特别是青少年高频率使用的移动互联网平台,通过植入Facebook传播,其到达率、接触率和转化率都较高。
??(三)多元主体合力宣传体育精神。整合政府、体育界、学校和全社会力量宣传奥运精英的拼搏精神。一是,建议成立“奥运精英偶像联盟”。由政府和商界多元方式出资成立联盟基金,贊助奥运精英精神的宣传和推广活动。二是,通过中国香港体育协会,借助霍启刚及郭晶晶伉俪在商界和体育界知名度,广泛推广体育活动、体育盛事和奥运精神。三是,由香港体育学院牵头,联合各大专院校体育部门,在高校中进行奥运精英系列推广活动,让香港运动员树立奋斗目标,为奥林匹克事业而努力。四是,激励退役在岗的奥运精英多参与公共体育赛事和出席活动,颂扬奥运精神和体育精神。
??陆剑宝为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news.takungpao.com/paper/q/2016/1119/3393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