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林郑施政理念:用“心”同行 从“新”出发/陆剑宝
日前,林郑月娥召开记者招待会,公布初步政纲理念。政纲主要涉及教育资源投入,税收减免和房屋供应政策。当前社会舆论对林郑的评价主要集中为“符合特首四点要求”“好打得”“从政经验足”“务实”“亲民”“硬朗”等,这些评价对林郑参选都有加分。若成功当选,未来五年才是验证特首是否兑现承诺的关键。因此,林郑解释政纲内容只是初步框架,随着竞选的推进会不断完善和具体化;政纲力求落到实处,而不是为竞选而设计。由此亦可看出林郑一贯的务实作风。
回归后,很多惠港政策并没有落实到惠民,市民对政府措施没有“感同身受”。如“自由行”由于管治不力而造成民怨;市民轮候上楼时间平均从4.5年增加到4.7年;“一带一路”离普通市民“有点远”。由此可见,把民生政策落到实处,其衍生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都会自动得到大范围的遏制。林郑在答记者问中表示:希望港人感到幸福和有希望,为实现愿景而团结一致寻求共识。过去数星期,倾听市民心声,会一步一脚印与港人同行。特首作为香港市民核心价值的代言人,除了施政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一切从“惠民”出发。
提倡施政五个“新”
一是,教育新资源。林郑建议每年增加50亿元教育经常性开支,用于稳定教师教席和减低学生压力。此举除获得教育界支持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重新审视香港的中小学教育”。稳定教师教席有利于为培育香港青少年人格和技能提供良好的基础;增加中小学生融合教育及特殊教育的支援,有利于为香港未来的创科产业和迎合与内地经济合作趋势提供“储备军”。改变教育资源的投入方向,其成效应能在七年后落马洲河套的创新及科技园及与深圳前海、广州南沙自贸试验区合作中有所体现。
二是,税务新方向。上任后即时实施减税措施,两大建议包括实施两级制的利得税,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提供额外的税务扣减,鼓励研究和开发,推动创新及科技发展。针对梁振英在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的逐步取消公积金对沖机制,减税措施的第一个建议正好与此举互补。取消公积金对沖,有利于僱员减压和退休保障;减轻中小企业税负,有利于僱主节源以增加投资。在发展香港创新及科技产业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现有的数个科技园区及寄予厚望的落马洲河套地区正加快发展,减税措施的第二个建议,有利于降低香港科技企业的创新创业门槛。为配合科创企业税收减免制度,可适当增加中小科创企业的研发补贴。
三是,置业新希望。全面检视土地供应,包括在维港以外填海、旧区重建;同时重新建立置业阶梯,包括增加“绿置居”供应,在居屋之上构建中产家庭可负担的“港人首置上车盘”。香港民生的核心问题就是房屋问题,一些专业人士评论填海、旧区重建,新意不足,但是在增加土地供应方面,这已经是当前香港在郊野公园、棕地、农地、丁屋等问题缠绕下的最优选择了。面对深圳应对土地不足和高房价问题将填海55平方公里的举措,林郑若能力推填海造地,则其获肯定的“绿置居”计划亦可顺利实现。
善用财政谋未来
四是,管治新风格。与民共议,广纳贤能,用人唯才。林郑认为政府要作“促成者”“推广者”为百业拆墙松绑。与港英政府管治时期不同,回归二十年的政府管治风格需要进一步审视。在“港人治港”制度创新的安排下,再不能“旧瓶装新酒”。政府班子亦要改变传统的“小政府”思维,不能一味专注“行政”,还得进行政策的顶层设计。林郑提出的“促成者”和“推广者”主张,清晰界定了政府的定位:不干预但充当“红娘”。这种管治风格有利于未来香港业界和市民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接,在深化与内地合作过程中排除障碍。
五是,理财新哲学。善用财政资源,投资未来,分享经济成果。政府财政有所盈馀,在再分配上,“好钢需用在刀刃上”。不能一味“守住不放”,亦不能“遍地开花”。公屋、教育、医疗、退休保障、扶贫等众多民生领域需要投入,期望林郑在下一步的施政纲领中有更清晰和科学缜密的选择。
施政纲领既要根据香港现状“稳健务实”,有选择、有侧重,亦要根据香港已有优势“大胆想像”,有创新,有突破。新特首上台并不是对上一任特首的否定,好的施政策略需传承接力。梁振英任期在土地开发上做了努力,其开花结果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开发土地建屋的策略要继续贯彻。推动创科及创意产业发展,年初港深河套协议的签署让港人看到更多希望。加快河套开发速度,整合全港科创资源,让更多香港科技知识青年找到创业平台和工作机会,有利于为青年向上流动和上楼纾缓压力。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news.takungpao.com/paper/q/2017/0215/3421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