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陈广汉语中评:粤港澳协同发展,难在何处?
??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主任陈广汉接受中评社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区域的协同发展将迈向一个新阶段,反映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评社香港3月15日电(记者 范颖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概念。据悉,目前广东省发改委已经启动编制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接受中评社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区域的协同发展将迈向一个新阶段,反映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陈广汉对中评社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包括珠三角九个城市和香港与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但是不应该仅仅限于这一范围,它应该是一个区域经济的概念。将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尚属首次。科学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将促进区域内地商品与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区域内地城市分工与合作,发挥综合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力、构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三地共同发展。
在政府工作报告之前,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早已在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湾区经济”,把粤港澳城市群勾连起的湾区作为一个整体规划。而在2015年3月国家颁布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计划中,首次在国家战略层面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并于2016年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中。
陈广汉认为,这都表明了国家的高端重视,三地政府积极参与。他对中评社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包括了两个特别行政区和独立关税区,中央政府主导和粤港澳三地政府积极参与有利于规划的制度和实施。
其次,国家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和一带一路倡议为大湾区发展带来机遇。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是对外开放的排头兵,港澳是内地对外开放的桥梁和窗口,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中,应该扮演重要角色,并且一定能有更大的作为。
另外,港澳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巨大。珠三角的产业配套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优势以及国内的巨大市场与港澳的自由港体制、国际商业网络、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现代服务业相结合,会爆发巨大的发展能量,促进粤港澳世界级城市群的崛起。中国经济正在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从 “引进了”向“走出去”转变,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将为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这种转变提供强大的动力。
??但陈广汉坦承,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也面临挑战。
第一,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珠三角的发展正在从要素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转变。香港经济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够。澳门产业的适度多元发展步履艰难。
第二,区域合作中的制度性障碍。香港和澳门的经济体制和司法制度与内地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给区域的合作增加了困难。
第三,区域发展中的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协调。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需要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现有的利好条件和面临的挑战,陈广汉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中央主导,各方积极参与,为规划提供制度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利益和不同政治和经济体制,需要有中央主导和粤港澳三地的政府积极参与,同时还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为规划制定累积巨大的民意基础。
第二,在“一国两制”的背景下,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市场体系、生态环境、重大跨境基础设施等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出跨境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和管理协调模式。
第三,借鉴国外城市群和湾区发展的经验,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规律,明确城市群空间范围和发展定位、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和城市功能分工、促进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内港口、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协调发展。
第四,将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管理体制、基础设施的对接,建立港澳居民在珠三角工作和生活的国民待遇,满足三地居民特别是港澳居民日益增加的跨境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原文链接:http://www.crntt.com/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0&docid=104611531&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