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陆剑宝:对接“一带一路” 提升香港地位
为期两天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完美落幕。本次论坛可以说是国家对过去四年“一带一路”建设成效的高度回顾与总结,更为未来的“一带一路”发展蓝图描绘了清晰的方向。从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中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沉淀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核心精神。香港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愿景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准备和投入,是次国际性论坛的举办更令香港各界找到与“一带一路”对接的方向和信心。
卓越营商环境
对接“一带一路”,香港有何优势?
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卓越营商环境。首先是国际化优势明显。香港一直处于中西方贸易来往的核心枢纽,是内地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香港社会自由开放,东西文化交融贯通;香港具有两文三语,有良好的国际规范,广阔的国际网路,以及丰富的国际经验。英语作为工作语言,与国际高度接轨,国际人才社会融合相较容易。其次是法治化制度完善,法律秩序良好。法律制度公正透明,政府廉洁高效;社会各界法治意识强,诚实守信,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按规则办事;社会治安良好,犯罪率低。最后是个人所得税税率较低。香港最高的税率仅17%,徵税对象只是以在港境内的所得和收入为范围,丰厚的税后收入成为香港吸引跨国机构落户和国际人才集聚的最重要优势之一。
国际金融与物流中心为“一带一路”护航。金融业和物流贸易是香港生产总值中佔比最高的两个支柱产业。金融业在回归20年以来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市场较为成熟;物流业尽管受到全球货物贸易式微的影响,增长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全球前十位的集装箱吞吐量和国际级的物流枢纽中心地位。“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资金融通”和“设施联通”都分别是香港的两大传统优势。香港国际性金融机构云集,可满足
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发和交流的资金需求;发达的物流及衍生航运服务业则能为“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建设和运营提供服务。
杰出的专业服务业为“一带一路”添砖加瓦。香港传统的“四师”在国际享有美誉,特别是港大、中大等本地高校培养的建筑师、会计师、律师和牙医等,具有良好的国际化教育背景和厚实的职业技能。在香港,各式各样的行业协会有1000多个,在香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香港专业联盟是2001年11月由香港十大专业团体发起组成的非牟利机构。2015年,本港约有32000间专业服务机构单位,包括5300间会计、核数及簿记公司、2500间律师行和大律师行及3300间建筑、测量及工程公司,专业服务业于过去十年的发展甚为显著。
找准角色定位
不单只做“超级联繫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和角色功能规划中,香港应该考虑“国家所需、香港所长”。作为香港各界达成共识的“超级联繫人”角色定位,香港应该坚守。利用香港枢纽港的国际地位充当内地企业走出去的“红娘”,利用香港与西方市场联繫紧密的特点可成外资引进来的桥头堡。但是,单纯定位“超级联繫人”对香港来说远远不够。首先是“超级联繫人”作为中介角色,当资讯对称后,市场会慢慢缩小。其次,香港的优势并不仅限于只做中间人,还可以积极地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做投资人和运营者。
以地产商和银行机构为龙头做“一带一路”投资者。相较于内地房地产商在“一带一路”上开疆闢土,香港的几家大地产商在“一带一路”上投资略显谨慎。在目前“一带一路”4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的3000多个基建专案、商业及房地产专案中,港资企业身影较少。本土地产商和银行机构可以利用充足的资金储备,对内地中央企业先行先试的地区进行独资、合资或控股。对一些距离较近、政治风险较低、市场较大的地区,可以进行港口物流、交通基建和产业园区进行组合式开发。一些有成熟经验的旅游地产商可以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东南亚国家进行旅游专案的大规模开发投资。
以专业服务为依託,做境外产业园区的运营者。内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有2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目前这些园区均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园区的运营管理以及园区内企业对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会计审计财务,律师谘询及金融保险等提出了大量的需求。香港可在专业服务联盟组织下,在境外合作园区成立“打包式”的一条龙专业谘询机构,为境外产业园区内外企业提供服务。
以经济和民生发展为导向。香港经济近几年发展相对缓慢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微小经济体,单靠本土市场无法获得几何增长性的市场空间,唯有依靠具有13亿人口的内地市场以及更大人口基数的“一带一路”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面对“一带一路”机遇,香港业界要做好的就是苦练内功,提升本土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更好地匹配“一带一路”的服务水准和品质要求。此外,香港内部的社会民生问题亦要妥善处理。“民心通,贸易通”;发展经济最后也是以造福于民为依归。
外联必须内通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外联内通大平台。以香港自己的力量对接“一带一路”尽管可能获得成功,但远没有与珠三角地区抱团出海获得的机会多。香港除了在“粤港澳大湾区”抱团走出去中充当重要角色并获得海量的市场,与粤澳的区域协同过程本身就是巩固自身优势产业的契机。香港应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建设中,甚至积极向国家申请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政策支持甚至倾斜。香港方面要基于金融、贸易、物流、律师会计广告、医疗、教育等行业优势,主动为“粤港澳大湾区”培育专业服务业人才,打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高地,为“粤港澳大湾区”广袤腹地的大批製造企业转型升级和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news.takungpao.com/paper/q/2017/0516/3450877.html?open_source=weibo_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