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晨报网】 力挽狂澜 重现繁荣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核心提示: CEPA的实施香港的产品和服务能以比其他国家或地区更加优惠的条件进入内地市场,加强了香港作为内地与国际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增加了国际资本投资香港的信心。

香港回归伊始的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香港金融、地产、贸易、旅游等支柱产业蒙受牵连。8月下旬,在中央政府的坚定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力挽狂澜,与国际炒家贴身肉搏,展开世纪金融对战,成功击退国际炒家。此后,中央政府与香港签署CEPA、内地访港游客个人游在多个城市推开……一系列举措为香港注入强大的经济动力,香港经济逐步重现繁荣。

2003年6月29日CEPA签署后,香港旅游业首先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内地访港游客个人游开始在多个城市推行。图为2004年5月,香港商家打出人民币1兑1通用广告方便和吸引内地游客消费。

■事件回溯

港元保卫战 击退国际炒家

1997年7月,香港社会各界还沉浸在回归的喜悦中,而此时,东南亚金融风暴已悄然乌云压顶。这场亚洲金融风暴,被学者称为是继上世纪三十年代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

国际炒家“瞄准”香港

7月2日,被国际炒家狙击的泰铢贬值,此后,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货币纷纷“倒下”,相继贬值。

早在1997年七八月间,投资商几次试探性地对港币进行冲击,香港金融管理局迅速反击,通过收紧银根、扯高同业拆息去迎击投机者。10月下旬,国际炒家们再次如潮水一般涌来,香港股市自10月20日开始下跌,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被称为“黑色星期四”。香港金管局为了保卫港元维持联系汇率,以高利率政策击退炒家。

1998年,国际炒家再度袭击香港,在中央政府的坚定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力挽狂澜,与国际炒家贴身肉搏,展开世纪金融对战。从8月14日至8月28日,香港政府打破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的所谓“常规”,动用外汇基金约1180亿港元,入市收购部分本地股票,托盘香港股市,捍卫联系汇率制,炒家终于铩羽而归。为进一步平息金融危机给香港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区政府又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退还税收、冻结收费、加大公共工程投资,纾解民困,拉动经济增长。8月28日,恒指期货合约结算日,港股缔造传奇的一天。在中央政府强大支持下,特区政府投入巨额资金,与国际炒家开展将近一年的“金融保卫战”,终在收盘钟声响起那一刻宣告获胜。

在1999年第二季度,香港经济终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取得增幅1.1%的佳绩,开始走上复苏之路。

签署CEPA拉动经济强劲复苏

2003年6月29日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CEPA提供多项内地与香港之间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自由化措施。

这份协议,被深陷经济不景气困境的港人视为中央政府送的一份大礼。当时,香港《大公报》以11个版面报道了香港回归六周年、温家宝访港和CEPA签署的过程。

CEPA签署后,旅游业首先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内地访港游客个人游开始在多个城市推行。8月26日,《大公报》刊发《特首透露多项推动经济好消息:个人港澳游扩至京沪》的报道,同时配发了《中央再送大礼 助港发展经济》的社评和《北京人喜随时游港 上海居民拍手叫好》的新闻。据人民网港澳频道报道,2011年内地个人游旅客高达1834万人次,较2003年增长近26.4倍。

据新华社报道,2011年3月,中央公布“十二五”规划纲要,港澳部分首次单独成章。对于香港未来发展的准确定位和详细阐述,令香港社会备感振奋。据人民网报道,2015年11月,CEPA框架下的《服务贸易协议》签订,基本实现内地与香港服务贸易自由化,为香港企业在内地提供更便利营商环境。

■香港经济大事记

●1997年7月12日 国际炒家开始狙击港元,香港金融管理局入市干预,动用资金超过10亿美元,使炒家不到两小时蒙受损失离场。

●1997年8月20日 香港金管局再次击退国际炒家的突袭,使港元与美元的比价保持在7.74的水平。

●1998年8月7日,港元受到冲击,加上市场担心人民币贬值,令股价下跌,创三年半以来的新低。恒生指数收市报收7018点。

●1998年8月14日 香港金融管理局在股票和期货市场投入庞大资金,以期击退操控货币市场的炒家。这次行动史无前例,恒生指数全日上升8.47%,收市报收7224点。

●1998年8月28日,由于香港特区政府入市打击炒家,香港联合交易所的成交额激增至790亿元的纪录。入市行动已持续两个星期,动用了约1180亿港元。财政司司长表示,香港会继续动用所有可用资源捍卫市场。

●2003年6月29日 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主体部分。CEPA提供多项内地与香港之间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自由化措施。

●2003年7月28日,内地访港旅客“个人游”计划首先在广东四个城市推行,当地居民可以以个人身份而无需参加旅游团的方式去香港旅游。

●2007年10月30日,港股恒生指数至31638点,攀上历史最高点。香港经济也在这一年,连续保持良好运行态势,进入回归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2011年3月,中央公布“十二五”规划纲要,港澳部分首次单独成章。纲要指出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

●2013年8月,香港与内地签署CEPA补充协议十。CEPA签署10年间,已有逾523亿港元的港产货品以零关税优惠进入内地,节省关税超过36亿元人民币。

●2017年6月,香港正式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新成员。

■专家点评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

参与“一带一路” 将迎新发展机遇

张光南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年来,先后经受了一系列的外部冲击,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疫情、2005年禽流感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都给香港经济社会造成了严重冲击。实践表明,香港经济在此期间虽有起伏,但总体保持了较大的上升趋势,经济规模显著扩大。

成就 香港经济总体保持上升趋势

回归后,香港发挥自身优势和内地经济高速发展的机遇,使其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航运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云集香港,香港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证券市场之一。香港的国际贸易总量、集装箱装卸量继续维持世界前列,香港新机场自1998年营运以来,航空货运量一直高居世界前列。

张光南称,2003年CEPA签署和实施以来,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每年平均增加一个补充协议。CEPA的实施香港的产品和服务能以比其他国家或地区更加优惠的条件进入内地市场,加强了香港作为内地与国际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增加了国际资本投资香港的信心。

香港打造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与离岸债券市场,有力地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有效减少了内地企业进军境外市场先期的水土不服和排异反应,降低了投资风险,加速了资源与市场的整合。

建议 成立跨境投资平台

张光南建议,未来,香港应将资讯科技产业作为高科技制造业的主导产业和第三次经济转型的突破口来发展。香港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与内地特别是珠三角开展合作,香港的风险资本和资本市场、科技和体制方面的优势与珠三角的高科技产业、内地的人才和市场的优势结合起来,在科技创新产业方面有所作为。

他认为,香港还要解决住房和收入差距等民生问题,在提升最低工资水平和增加就业机会之间求得平衡,使社会各界都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如今,内地经济崛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香港拓展经济腹地的需求增加,和内地的经贸联系日益密切,这都促使香港应该考虑拓展城市空间,合理规划和推进新界西北部地区发展”。

未来,香港还将面临哪些新的发展机遇?张光南说,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将加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并夯实香港航运物流枢纽地位。香港应重点运筹商贸推广机构,利用香港贸易投资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推广进行会议展览、商贸配对、质检设计、产权交易、品牌管理等。同时成立跨境投资平台,协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收购合并、法律仲裁、地区总部等服务。利用香港的国际化地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发达国家技术转移的转接。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张璐

原文链接:http://www.morningpost.com.cn/2017/0630/16411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