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陆剑宝:借自贸港优势引领大湾区建设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在众多对外开放举措中,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由此可见,自由贸易港是自贸试验区的升级版,是自贸试验区更精准更大胆的改革突破点。
自由贸易港是指,设在国家与地区境内、海关管理关卡之外的允许境外货物、资金自由进出的港口区,外方船隻、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也可自由往来。目前内地城市并没有自由贸易港,但粤港澳大湾区中的香港则全域都是自由贸易港。上海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到,洋山港和浦东机场要设立自由贸易港区,但详细规划并未出台。香港可以充分利用自由港优势,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在自由贸易港区的监管中总结湾区经验。而大湾区内深圳港和广州港的物流贸易业态有望与香港联动发展,一起做大做强。
便捷流动的最佳试验田
粤港澳大湾区内包含了“一国两制”下的行政特区、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大湾区内既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先行先试的经济特区,也有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各区域体制的多样性为自贸试验区的行政体制创新改革,提供丰富的可供探索领域。十九大更赋予了“一国两制”下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深化粤港澳地区合作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权利。
粤港澳大湾区除了包含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区,还包含了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鲜明元素。对标三藩市湾区(硅谷)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口号。香港在创新及科技局成立开始,就显示出对香港培育创新科技产业的重视。特别是深港河套地区的创新科技园的启动规划,和行政长官在政府施政报告中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最近,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规划设计在不断推进之中,可以预期,通过有效整合香港和广州的基础科研资源、深圳的应用科技资源和东莞的製造支撑资源,广深港沿线形成的科技创新产业带,又将引领国家新一轮的产业发展风向标。
广东自贸试验区是在CEPA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改进式试验,最终目的是通过制度创新来促进粤港澳三地的投资、贸易、金融多领域更加开放更加便利,与国际化营商环境“对标”。之所以选取前海、横琴和南沙作为三个片区,充分考虑三地与港澳地区的地理优势、产业基础和行政改革基础。广东自贸试验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衔接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节点,通过三年的改革发展,积累了一批制度创新经验。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放开和法治化建设五个领域中的先行先试,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率先复製推广。
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目标并不是城市发展和产业做强,而是在于为国家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探索粤港澳深度合作提供经验样本。前海在深化与香港合作中探索出一套对港更便利的措施。横琴在深化与澳门合作中亦探索出一套促进两地要素更便捷流动的改革措施。自贸试验区在一个较少的物理空间内进行改革试验,试验成功的政策可以选择性匹配性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进行推广。
作为一个城市群概念,城市协调共用发展,产业合作和互补发展,打破行政壁垒令要素更便捷流动,建设宜业宜居的世界级湾区等都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目标。因此,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面性的区域性改革,可以从广东自贸试验区进行突破,通过三大片区的示范作用,带动和辐射其他周边地区进行更加积极的改革。
突破制度创新的制约
粤港澳大湾区内,香港是大湾区内全域的自由贸易港区,是全球最自由、最便利,也是其中一个最低成本的贸易口岸。低税制和法治化营商环境除了树立香港经济的竞争优势外,发展成熟的产业运作模式亦可以为深圳港和广州港提供经验。目前,上海和厦门都在加快申报自由贸易港区,而作为具有国际航运影响力的珠三角港口群,广州、深圳要努力争取成为第一批自由贸易港区。广州南沙自贸片区和深圳前海自贸片区顺理成章成为自由贸易港区的核心基础,加上前海片区与宝安空港的联动,南沙片区与白云空港的联动,香港空港与珠海空港的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将构成网状的自由贸易港区群。
内地自由贸易试验区经过三年多的经验探索,取得一批重要的制度创新成果,但制度创新仍存在多方面的制约,需要找到突破瓶颈的抓手,而自由贸易港区就是自贸试验区的升级版。以货物贸易监管模式率先引领珠三角地区贸易转型升级的香港国际自由港规则为突破口,配以相应的金融、税收和口岸监管进一步大胆改革,为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提供“一线放开”的监管经验。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后、副研究员;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news.takungpao.com/paper/q/2017/1104/3510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