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公网】陆剑宝:?建自贸港需突出“大湾区”元素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汪洋副总理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推动形成全面开发新格局》中,对自由贸易港作了解释:“自由港是设在一国(地区)境内关外、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绝大多数商品免徵关税的特定区域,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准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也可以理解为,是要在现有某些自贸试验区以及其包含的自由区的基础上,对标国际最高水准,建立高标准的对外开放区域,立志成为全球贸易枢纽中心。因此,自由贸易港也常被视为自贸试验区的“升级版”。

  “粤港澳大湾区”是十九大后国家的重要城市群战略,而大湾区内,香港作为全域的自由港。无论从战略意义还是从经验学习出发,建设自由贸易港都应重点突出“粤港澳合作”的比较优势。

  自贸港组合优势突出

  首先,内地建设自由贸易港,其中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目前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成效作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一些自由贸易试验区仍不敢触碰的领域要进一步放开,可以期待的是离岸贸易、离岸金融、转口加工退税等领域。而除了作为最早进行自由贸易港建设论证的上海,洋山港和浦东机场亦有望整合成为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试点。相较于现时国务院已经对上海建设自由贸易港原则批覆同意,广东还在积极争取中。

  广东建设自由港最充分的理由是,还可以叠加一个同样是国家级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大湾区”内的香港本身就是全域的自由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背景下深化粤港澳深度合作,是广东的比较优势。可以探索广东的前海蛇口港区、南沙港区和香港港区,用某种形式整合为一个虚拟的、跨境的组合港。

  “大湾区”内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比较明显,海港吞吐量和港口集群规模全球第一。“大湾区”内香港港、深圳港和广州港的货物吞吐量都进入全球前十,三大港口再加上东莞虎门港、中山港、佛山港、珠海高栏港,这种规模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区域都媲美不了的。再看空港群,香港机场、澳门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加上珠海机场,这又是全国第一的空港集群。海港加空港,无疑是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核心基础,因此,“大湾区”建设自由贸易港将进一步有利于湾区内各大港口的整合。

  自由贸易港重要的功能是促进货物贸易量和推动贸易转型升级。建设“大湾区”自由贸易港组合,可以借助内地建设自由贸易港来扩大和提升贸易功能,从而推动珠三角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的贸易转型升级。

  广东目前在积极申报建设自贸港,如果能和香港联结起来,内地自由港就可以和国际性全域自由港更好地互动。香港主要特色在于港口和机场联繫紧密,许多进口商品都是从香港空港直接到盐田和南沙,然后通过海运到内地市场。如果能够发挥内地自由港背靠的市场腹地优势,与香港的海港和空港相结合,也变相提升香港的空港运营效率。

  目前在港口运营中,其实市场化改革已经先走一步。如和记黄埔控股的深圳盐田港以及在港的和黄码头,而蛇口港和香港也都有招商局码头。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讲,现在变成虽然在不同的关税区域、不同的海港,但港口的运营却是同样的集团。“大湾区”中无论海港码头和机场,其实早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合作。

  那么,具体怎么推进?现在港珠澳大桥快建好了,这对“大湾区”内各个海港、空港都会有一定的影响。珠江三角洲西部的货物现在到香港比较快,可以走港珠澳大桥,而香港飞机场基本上很快就饱和了。因此,“大湾区”的跨区域交通设施除了物理上的互联互通,下一步恐怕是面临像广深港高铁这种“一地两检”监管模式的复製推广问题了。

  率先突破要素流动制约

  作为多年的全域自由港,香港自有一套成熟的行业监管模式,可以通过“大湾区”合作平台实现“一体化”。可以突破的领域起码有两个。

  第一,粤港澳金融合作。可以探索在证券和债券通的基础上,深交所和港交所在技术合作层面上,是否可以有进一步的作为。在短期,由于制度差异不可能合併的情况下,起码可以做到双方标准达到统一。香港的行业协会经验,是否可以在三地金融合作中发挥标杆作用?

  第二,资质互认方面,可在粤港澳三地之间的物流畅通基础上解决,而人流、资金流和资讯流的推动却十分缓慢。在两地工作签证、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方面,基本未松口。资讯流除了促进湾区内资讯利用效率外,还能促进民心相通。而目前从搜索引擎来看,内地主要採用百度,香港主要採用谷歌;社交平台,内地主要採用微信,香港主要採用facebook。这就可以看出,两地的对话平台仍未一致,从而产生出“三观”的差异。

  经济学博士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news.takungpao.com/paper/q/2018/0101/3529825.html?bsh_bid=191257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