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陆剑宝:?积极融入大湾区 提升香港竞争力
“两会”即将召开,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昨日表示,中央有关部门会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编制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按程序报批,审批通过后将正式公布。这对香港而言是一个好消息。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对香港未来提升竞争力,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社会各界对此都有了深刻论述,在此笔者想从“湾区人才建设”的角度去谈一谈。未来的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必当是发挥粤港澳三地青年创新创业潜能的高地。实际上,相较于目前内地“双创”如火如荼的局面,尽管新一届特区政府着手推出多项促进青年发展的措施,但香港的创新创业环境还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可以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契机,加强三地青年人才的联动培育和互动发展扶持,拓展青年人才的成长空间。
第一,鼓励专业人才方面。对于在大湾区内进行投资或就业的港澳地区专业服务业人才,尽管区内落实建设一批粤港澳合资的学校、医院,但相关部门仍要继续给予通关、居住、医疗、社保、家属、子女入学等方面配套政策的支持。专业认证方面,应适度降低港澳地区医生、律师、会计师和建筑师的就业或投资准入限制。
第二,青年人才储备方面。推进“粤港澳高校联盟”建设实效,促进大学生文化交流、科技研究合作。通过“青年内地实习资助计划”,安排港澳地区大学生到广东企业及机构实习,为港澳青年提供不同类型的实习岗位;香港特区政府通过“青年发展基金”资助专案,为有志到前海、南沙和横琴创业的青年提供资金支持,三大片区应配合做好保障工作。鼓励广州、深圳和珠海的大学生到香港开展交流或访学,积极推进“青年同心圆计划”等三地青年合作专案。
第三,基础教育提升方面。推进粤港澳三地姊妹学校的配对和交流合作,举办多层次、多样化、实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增进三地之间师生对各地风俗文化、风土人情、大好河山等方面的了解。改革目前的三地交流参观模式,以学校和民间为依託,减少行政色彩,提升港澳青年对内地的接受度。加快西九龙文化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设进度,使之成为香港青少年学生了解和正确理解祖国歷史文化的窗口。
提升三大创新创业基地效果
实际上,广东的自贸试验区(深圳前海、广州南沙和珠海横琴)为了回应国家“双创”政策和支持港澳青年事业发展,分别在三大片区设立了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仍需要提升三大基地的实质性效果。
首先,要加快青年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向创新创业基地集聚。南沙可利用与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和港澳地区的紧密关系,重点吸引港澳两地硕士及以上学歷理工类毕业生到当地创业。对于年轻毕业生到大湾区投资或工作,在住房上予以廉租房、保障房和免首期等多形式的支持,以增强新区的人才吸引力和植根性。
其次,要在资金上对有潜质的中小新创企业予以支持。包括在现有自贸试验区税收减免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免;对基础研发和应用型成果转化进行财政补贴评级制度设计;对一些在高交会成交签约或获得国际性科技奖项的专案进行分级奖励;优化和整合各类创业基金的实际用途,监督每一笔资金的使用去向,要让基金落到企业和个人。
最后,三大基地要分别与附近高校的理工类学院达成常规性合作联盟。香港要利用高等教育和科研优势,引导青年毕业生到自贸试验区创业孵化专案。各高校科研单位和就业部门要不断推介三大创新创业基地,定期组织在校大学生到基地参观和实习,并把创新创业纳入选修课或毕业评价体系。
同时,应转变思路,考虑以屯门─前海、罗湖─落马洲为连接点,构建深港两地工作生活圈。在前海建设适合港人生活习惯,方便港人工作生活的大型社区。并要加大港式中小学幼稚园的引进和建设,为港人儿女入学提供保障。即将通车的港珠澳大桥,也为港人在珠海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可以以横琴自贸区为载体,探索便利两地市民工作生活的模式。内地与香港在传染病防控、医疗合作、医院管理、医疗服务发展等亦可以建设大湾区为提前作出政策安排。
而落马洲河套地区为深港科技人才集聚区,特区政府可在通关、居住、工作等方面给予内地高端人才来港便利。
港大学应主动“走出去”
有别于以往培养传统,香港高校除了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潜能外,还应该重新审视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大湾区格局和视野的“走出去”人才。以往香港青年拘泥于香港的就业市场,然而目前香港产业结构和经济形势与香港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形成错配。如一些科研实力较强的理工类专业在香港就业市场并不吃香,但到广东的深圳、东莞、佛山等先进製造业基地可能会获得专业的发挥。香港高校要主动服务大湾区企业,广东的大型製造业企业、科技企业要积极与香港高校结成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联盟。
经济学博士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news.takungpao.com/paper/q/2018/0303/3547459_w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