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回归20周年|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组织学习习近平主席视察香港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组织学习

习近平主席视察香港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

 

        62971日,习近平主席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并视察香港特别行政区。期间,习近平主席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的系列讲话深刻阐述了“一国两制”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为香港特区本届政府工作和今后香港发展指明了方向,对进一步丰富发展“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有着极其重要和非常深刻的意义。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组织专家学者认真学习习近平主席视察香港期间的系列重要讲话,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关于“一国两制”和香港发展的最新精神。研究院学者们纷纷表示,将进一步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中央和国家高端智库下达的相关工作,进一步加强“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的重大理论和前瞻性问题研究,围绕港澳治理与粤港澳合作发展等重大问题,为中央和政府决策提供更扎实的理论支撑和决策支持。

        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相关学者从其学科角度,谈了对习近平主席视察香港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的学习体会,并就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讲话精神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现予刊发。

 

 

着眼长远,“一国两制”再谋新篇章

王禹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致辞从香港和国家属于共同命运体说起,讲到香港回归的意义,香港回归20周年取得的成就和问题,重点提出了今后“一国两制”发展的四点指导性意见。这四点指导性意见为:一是始终准确把握“一国”与“两制”的关系;二是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三是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四是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这四点意见为香港今后“一国两制”实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明确提出以下要点,值得引起深入关注。第一,揭示出“一国两制”伟大创举的重大理论意义,明确指出“一国两制”是“凝结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智慧”,“是中国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的一个新思路新方案,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第二,突出“底线”的同时,可“存异”和“沟通”。“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权威、利用香港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都是对底线的触碰,都是绝不能允许的”,同时提出“从中央来讲,只要爱国爱港,诚心诚意拥护‘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不论持什么政见或主张,我们都愿意与之沟通。”第三,澄清了宪法在香港整个宪制秩序里的基础性作用,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法律渊源”,宪法和基本法共同构成特别行政区宪制基础,加强香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宪法和基本法宣传教育;第四,指出香港要珍惜发展机遇,“苏州过后无艇搭”,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搞建设、谋发展上来,反对香港社会泛政治化,人为制造对立对抗,希望香港各界着眼大局,理性沟通,凝聚共识,逐步解决各种问题。推动香港发展是“一国两制”的重要命题。习近平主席在致辞里不仅明确提出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命题,支持香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等重大发展战略中发挥优势和作用,并指出中央有关部门还将积极研究出台便利香港同胞在内地学习、就业、生活的具体措施,为香港同胞到广阔的祖国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使大家能够在服务国家的同时实现自身更好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充分体现了中央支持香港和发展“一国两制”实实在在的诚意和举措。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总结了香港回归20周年在“一国两制”上取得的成就,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的新内涵,着眼长远,谋划新篇,为今后香港“一国两制”实践指明了正确方向。

 

 

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共同家园

陈丽君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

      

        这次习近平主席在香港特区新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在“今后更好在香港落实‘一国两制’”的第四点意见中谈到:“‘一国两制’包含了中华文化中的和合理念,体现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求大同、存大异。”

        香港主流反对派即泛民主派普遍认同“一个中国原则”,认同“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反对“港独”,而且他们支持和拥护“一国两制”,显示泛民主派坚持了“一国”底线,这是“大同”,也是中央与他们沟通的基础。泛民主派对于“一国两制”的理解与中央及内地同胞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属于“大异”,习近平主席讲到“香港是一个多元社会,对一些具体问题存在不同意见甚至重大分歧并不奇怪”,“从中央来说,只要爱国爱港,诚心诚意拥护‘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不论持什么政见或主张,我们都愿意与之沟通。”这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公开向泛民主派释出善意。

        林郑月娥当选行政长官后,一直强调她上任后的首要工作是要打开沟通之门,建立不同党派的沟通机制,修补社会撕裂,重建和谐社会。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显示国家最高领导人对新一届特区政府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支持。在目前香港社会气氛出现和缓迹象的时候,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对于香港社会继续向着和缓与和谐方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切实解决住房等民生问题,建设包容性社会

刘祖云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

 

        习近平主席在香港的“七一讲话”,至少有两处与我正在从事的研究有关,因而给我留下两点深刻印象。

        第一点深刻印象是,在谈到“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时,习近平主席认为,“住房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这一判断切中要害,因为住房问题一直是香港民生问题之中最为重要且最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以梁振英为特首的第四届香港特区政府在这一问题上作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相对香港中低收入阶层来说,住房供应还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住房需求。因此,以解决住房问题入手,继续致力改善香港民生,应作为特区政府的重要任务。而社会工作专业出身、社会福利工作起家、勤勉工作、热心公益的林郑月娥特首堪当此任。

        第二点深刻印象是,在谈到香港今后如何更好落实“一国两制”时,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结合总书记的通篇讲话精神,我认为有三点至关重要:其一,应坚持“一国”原则基础上的相互包容。“一国两制”是一种“求大同,存大异”的包容性制度安排,是对人类社会治理文明的创新和贡献。应在坚持“一国”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内地社会主义制度和香港资本主义制度的美美与共;其二,应坚持爱国爱港基础上的广泛和理性沟通。香港是一个多元社会,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因此有不同意见甚至出现重大分歧,均属正常,也不奇怪。但不能因此陷入“泛政治化”的漩涡,更不能借此人为制造对立和对抗,应在爱国爱港基础上进行广泛和理性的沟通而形成共识;其三,香港虽然有不错的家底,但也面临很大的挑战,经不起折腾,经不起内耗。上述三点无疑为维护香港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央绝不允许在香港从事危害国家主权安全的活动

郭天武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法学院  教授

 

        国家主席习近平71日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指出:“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权威,利用香港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都是对底线的触碰,都是绝不允许的”。这段话既是划定中央对分裂势力活动所能容忍的界限范围,也是对分裂势力及敌对分子发出的警告。

        一旦任何组织或任何人触碰或超越这个底线,中央不会坐视不管。的确,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香港一些人在对待国家主权安全等重大法律问题上还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和错误理解,这常常被别有用心的人歪曲利用,他们操控舆论,曲解基本法,制造社会撕裂,借助外来势力,公开挑战中央的管治权及基本法权威,甚至占领中环,暴乱旺角,公然从事“港独”活动,其行为十分猖獗。令人遗憾的是,香港至今没能按照基本法23条的要求完成国家安全立法,这实际上使香港在政治上成为一个不设防的城市,极易成为境外反华势力插手香港事务、利用香港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危害国家安全的基地

        在当下复杂的国际环境下,香港特区有尽快完成国家安全立法的责任、义务和紧迫性。重启国家安全立法已势在必行。这不仅仅属于地方自治的范畴,中央也不应听之任之,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希望本届特区政府尽早安排立法事宜,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巩固“一国两制”优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李善民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

 

        国家主席习近平30日晚出席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晚宴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香港享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不仅能够分享内地的广阔市场和发展机遇,而且经常作为国家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试验场。

        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中央频送厚礼,先后就有:旨在发展香港科创产业的深港河套协议;旨在提升香港文化实力的西九龙故宫馆;旨在开拓香港经济新空间的粤港澳大湾区。在一揽子强有力支持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无疑最值得港人期待。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下的湾区经济。较多学者讨论“一国两制”的政治意义,但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一国两制”如何转化为制度创新创业以促香港探索发展新路向,寻找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是值得深挖的课题。目前粤港澳三地要素流动仍存在较多的制度障碍。专业服务业的跨行政区投资限制,专业人才资格的互认,监管体制上的差异均阻碍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合作。突破要素流动的制度壁垒,将有利于港澳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从分割市场变成区域一体化市场,增强大湾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香港的产业优势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助推器。香港是重要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产业成熟和国际经验丰富。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功能区的整体规划,联结深圳、广州,可以形成差异化发展的国际金融城市群、国际港口群、国际贸易基地。

        香港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双向服务平台”。香港的国际化明显,是内地与国际市场的重要中介。作为“一带一路”的超级联系人,香港可以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积累的投资经验和珠三角产业体系的支持,更好地发挥参与建设境外基础设施和产业集聚园区的作用。在金融、建筑、会计、律师等专业服务业上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发挥“一国两制”优势,开辟香港经济发展新天地

毛艳华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

 

        回归以来,香港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巩固了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继续被众多国际机构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实践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有着许多有利发展条件和独特竞争优势。近年来国家加快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为香港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不竭动力、广阔空间。只要香港各界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凝神聚力、发挥所长,定能开辟香港经济发展新天地。

        第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香港经济高度自由开放,人员、货物、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香港法律、会计、监管等制度同国际接轨,政府廉洁高效,营商环境便利。以内地企业“走出去”为特征的“一带一路”全球区域合作新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香港作为国家“引进来”、“走出去”双向服务平台的作用,有利于强化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

        第二,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中央有关部门支持下,按照《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完善粤港澳三地合作机制,促进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这对于加快创新科技发展、促进青年创新创业和提升香港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服务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香港是内地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地和境外融资平台,同时也已成为内地最大的境外投资目的地和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服务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配合“沪港通”、“深港通”以及即将开通的“债券通”等在香港的试点任务,有利于加快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枢纽功能的定位,不断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

 

 

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发展升级版:“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的中国发展治理模式

张光南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是香港的立身之本,也是解决香港各种问题的金钥匙。

        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从2003年开始的《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议不断完善,在2015年通过“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扩大开放后,逐步实现了内地全境与港澳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到2017628日最新签署的《CEPA投资协议》和《CEPA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标志CEPA“负面清单”的多领域推广,从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扩展到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领域开放。

        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香港、澳门、国家发改委和广东省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区域融合发展更需要改革创新,突破政策壁垒,实现区域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CEPA“负面清单”的全面实施、全面升级和全面推广?如何增强开放深度,拓展开放广度,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发展的升级版?这将成为“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框架下中国发展治理模式的新机遇和新方向

 

 

“一国两制”确保香港自由市场优势明显

李小瑛

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院副教授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指出,“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回归后,香港自身特色和优势得以保持,中西合璧的风采浪漫依然,活力之都的魅力更胜往昔。在‘一国两制’之下,香港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确实,回归20年,在“一国两制”保障和背靠祖国腹地优势,香港自由市场经济四个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依旧凸显,这是香港竞争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第一,香港始终保持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地位。尽管每一届香港特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深浅多寡时有变化,但基本上一直实行自由经济政策。2012年开始梁振英为首的特区政府推行“适度有为、稳中求变”的政策,但总的基调仍是奉行自由市场经济政策。

        第二,香港始终保持高度的开放和自由。香港推行贸易自由,企业经营自由,外汇自由,投资自由,劳动力流动自由,航空航运自由等。香港税收制度实行低税负、简税制的政策。香港对包括航运、空运、旅游、外国使用港口,机场等服务贸易均不设管制。

        第三,香港经济主体具有较高灵活性。香港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自主经营,开展自由竞争,政府不干预企业经营。香港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小型企业更容易转变生产和经营模式。

        第四,香港与内地持续紧密的经济合作。历史上香港转口贸易的发展、港口的繁荣都建立在与内地贸易联系的基础上。随着内地消费市场的发展、大湾区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香港与内地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这将推动香港经济迈向新阶段。

 

 

善用“一国两制”之利,力促香港经济发展

陆剑宝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研究员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的讲话指出:“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目的,一方面是以和平的方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另一方面就是为了促进香港发展,保持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由此可见,“一国两制”除了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其经济意义亦不容忽视。

        “一国两制”有利于香港拓展本土经济。“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一国两制”保持了香港资本主义制度,保持了香港自由港地位,保持了香港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对香港传统优势产业起到巩固作用。

        “一国两制”有利于香港拓展区域经济。“同饮珠江水”,粤港澳大湾区将是与“雄安新区”并驾齐驱的两大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香港作为大湾区最为发达的国际城市,通过与澳门和珠三角的强强联合,在人员流动、产业合作和区域联动上均有望取得突破。

        “一国两制”有利于香港拓展内地经济。“祖国好、香港好”,中央对香港一贯全力支持,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关注了港澳地区的经济发展。面对13亿人口的内地市场及其消费转型升级的契机,香港传统优势产业及人才只要积极北上,必能创造较香港本土为多的回报。

        “一国两制”有利于香港拓展对外经济。“苏州过后无艇搭”,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促进香港人民币国际化、香港加入亚投行等一系列制度利好,为香港参与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共享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香港如果陷入“泛政治化”的旋涡,人为制造对立、对抗,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严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