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目新闻】中山大学举行首届全球湾区发展国际学术会议 专家问道:从金融、科技到全面融合

稿件来源:天目新闻 记者 石潇俊 王坚颖 杨晓轩 丁一格2021-10-23 17:01 发布人:adsyxy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来,统筹协调机制和政策体系正在逐步构建。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强化与全球湾区之间的区域合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2021年10月23日,首届全球湾区发展国际学术会议(下称:“会议”)在中山大学举行,围绕“区域合作与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题展开学术交流。

WechatIMG5830.jpeg

记者 石潇俊 摄

专家问道:从金融、科技到全面融合

近段时间以来,粤港澳地区动作频频。先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陆续出台(下称:“两大合作区政策”),再加上近期香港北部湾新区规划出炉,为深港携手再添动力。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Ehtisham Ahmad在主题演讲《why the GBA requires a new model of the SEZ concept》(为什么粤港澳大湾区需要经济特区概念的新模式)中提到,湾区经济具有很强的辐射性,这里的金融环境、制造能力都很合适,还有贸易、物流等众多配套产业的基础,需要用融合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湾区的发展。

美国IBM Almaden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科学家凌棕结合自身从业经历,分享了《硅谷创新模式》的演讲。凌棕认为,科技在未来区域竞争中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硅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科技引发的产业变革,许多有能力的人才集聚在这里,而这些人才恰恰又被硅谷的发展条件所吸引而积聚。

无论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还是近期出台的两大合作区政策,科技、人才、创新都是其中着墨最重的关键词。例如在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方面,国家就提出减少互联网融合类产品及服务市场准入限制,聚焦人工智能、健康医疗、金融科技等领域。

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动,科技市场是一盘大格局的小切口,整个湾区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产业链、创新链互联,人才和资源互通。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一个大湾区科技市场一体化非常有必要。

日本创价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林大伟则从国际合作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粤港澳地区,特别是香港应当加强与东盟的合作融合,东盟成员国可以开始提升人力、技术、培训和技能,以匹配大湾区的技术专长。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陈广汉进一步提到,就香港北部区域而言,未来的产业方向是仓储、科研、现代物流和其他服务业,所以应该优先选择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高水平对接,构建起“新区的新引擎”。

IMG_20211023_090318.jpg

记者 石潇俊 摄

建设平台:打造国际级湾区经验平台

为增强全球湾区之间区域合作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将每年定期举办“全球湾区发展”国际学术会议。2021年10月举行的首届,自然吸引了国际上众多目光。

本次会议分为两个环节。10月23日上午设主论坛,以“区域合作和创新驱动发展”主题的嘉宾主旨演讲;下午设分论坛,围绕湾区“创新创业与区域经济”、“区域治理与法制建设”、“跨文化交流与湾区国际传播”等进行深入交流。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春声,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港澳研究所所长奚俊坚,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岭南大学校董会主席、沪港经济发展协会会长姚祖辉,澳门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主任胡伟星致开幕式。

陈春声在致辞中表示,全球湾区发展既有共性发展规律,也有各自多样性,“举办全球湾区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希望深化湾区发展的学术和政策研究,同时努力推动湾区研究国际学会交流平台的建设,使学术会议成为探索发展中国家建设国际级湾区的经验平台”。

奚俊坚谈到,如何使两大合作区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摆在面前的新课题,需要学界深入研究,为大湾区建设和粤港澳合作实践提供支持,而这也是举办此次会议的意义所在。

原文链接:https://tm.zjol.com.cn/news.html?id=45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