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方都市报】粤港澳合作办学 要引得好、用得好、留得好

稿件来源:2021年04月23日 南方都市报 发布人:黄会

借鉴世界一流湾区经验,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建立教育教学集群、创新创业集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水平学科集群等,联合攻关,共同解决社会重大问题,“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国际湾区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许长青

一个城市想有活力,一定有人口有交流、有流动;人口没有流动,这个城市发展其实是受影响的。如今的港澳是校多人少,因而真正实现双向流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广州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

大湾区的定位是创新湾区、科技湾区,尤其需要高等教育,特别是需要能够支撑科技湾区、创新湾区的大学,而合作办学是发展大湾区高等教育的一个很适合的方式。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也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年。为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做好教育工作意义重大。2021年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将“全面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作为今年14项教育重点工作之一。

据南都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广东有8个项目是与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随着合作办学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建设会有哪些发展空间与机遇?广东目前存在哪些强项与短板?如何用好用活粤港澳三地教育资源?南都教育联盟专访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国际湾区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许长青,广州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探索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国际湾区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许长青:

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 要与产业集群联动

谈实质性合作

体制、需求存差异

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南都记者观察发现,近一年来大湾区高等教育建设明显提速,至少有20所新高校正在加速动工或筹办,其中8所为合作办学。

“广州的在校大学生数排全国第一,广东是高等教育大省,但并不是高等教育强省,扩容提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这是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也是我们积极办大学的意义之所在。”在许长青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科教、人才等方面具有强大需求。高校建设将对湾区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人力资本集聚,人才资源也将会带来极大的溢出效应。因此办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对区域发展是有好处的。”

伴随着《纲要》实施,大湾区建设既为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也为三地高等教育深化合作、共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湾区内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也成为高校纷纷尝试探索的新路径。作为多年来从事世界一流湾区高等教育研究的专家,许长青认为,“从目前状况来看,这种合作还刚刚起步,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国际教育示范区,还处在概念化阶段,真正走向实质性合作,可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作用与潜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湾区的科技创新实力还不是很强,原始创新还不足,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还不够,这亟待大湾区高等教育更加深入的合作,共同打造国际高等教育中心、国际科创中心。”

为什么合作进展还不是很快?许长青认为,“这源于三地高等教育多方面的差异”。其一是体制与机制差异。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管理制度、教育制度等诸多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比如在合作的管理制度上,三地合作办学的依据是《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但该条例制定的历史背景与大湾区的现实差异较大,使得合作办学存在一定的制度性障碍。这既增加了三地高校合作办学的风险,也不利于合作的深入展开,降低三地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其二,需求存在差异。许长青举例,香港如今有8所研究性大学,其中4-5所进入了全球百强,整体办学水平较高,但香港高校办学空间受到限制,产业化水平不是很高。广州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两所“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广东高等教育整体实力逐步提高,办学空间广阔,产业化水平相对较高;澳门大学办学水平整体有待进一步提升。纵观整个湾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存在差异,办学主体的需求存在差异。如果三地高等教育优势不能互补,合作不能双赢,当然合作的动机和需求就会降低。

此外,湾区合作办学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谈减少差异化

先集聚一批大学

打造不同层次高等教育集群

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的道路上,如何减轻差异化带来的合作压力?许长青认为,应当健全湾区不同类型大学的协同发展机制,打造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集群。粤港澳三地教育行政主体的利益诉求会有所差异,要实现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就必须从国家战略层面,透过教育融合发展,构建三地高等教育协调机制,化解制度壁垒、行政壁垒和区划壁垒。

有了机制的保障,高等教育如何实现集群发展?“在湾区内,要集聚一批大学,要先集后聚。集群发展是既要有数量,又要有质量;既强调区位优势,更强调密切合作。”许长青说,“高等教育集群并非是多所大学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在集群的相互作用下,不同的大学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打造湾区高等教育共同体。”

“只有大学的参与还是远远不够的,高等教育集群还要与产业集群联动,深度合作的大学、企业聚在一起,才能推动湾区发展。”许长青认为,“借鉴世界一流湾区经验,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建立教育教学集群、创新创业集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水平学科集群等,联合攻关,共同解决社会重大问题,‘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谈教育示范区

按照国际服务贸易形式

拓展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内容

“国际教育示范区,应该在国内高等教育中起到引领作用,有引领才有示范。”许长青看来,“依据国际服务贸易的四种模式,即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可以在湾区内拓展教育国际服务贸易的多种形式,拓展合作内容。同时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示范区,促进人员、设备、资金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时,“这种合作不局限在港澳,还要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按照国际贸易的规则,提供教育服务业,同时提供产学研教育合作平台”。

当前湾区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否存在进一步的“双向流动”空间?在许长青看来,未来应该强化“高等教育对等交流合作机制”,即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要素的双向流动。“这种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合作办学,甚至在国外办学;老师或学生的短期访问,也应该加强双向交流,实现共同发展。”许长青说,“这种双向交流有利于高等教育国内市场为主体,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相互促进的湾区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提升湾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推进高等教育‘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培育湾区开放竞争新优势,助力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广州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

建设国际一流湾区 关键在于教育开放

教育跟上经济社会发展,是广东目前发展的需求之一。胡刚表示,“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来与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这也是我们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的开设为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做了很好的示范。2014年正式对外招生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已连续五年成为广东省内院校中录取分数最高的大学之一。在胡刚看来,在深圳等地发展高等教育有着很大的潜力,“高等教育的积极发展可能也会带动整个广东的经济发展。”

谈合作办学优势

地理文化相通

利于广东高等教育与国际化接轨

胡刚表示,广东与港澳地区合作发展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从目前来看,广东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国际一流教育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广东与香港澳门地理位置相近,文化相通,港澳地区的高等教育制度与国际接轨,对广东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较多的参考意义。

胡刚认为,香港高校到内地办学,能够弥补广东高等教育发展中工科教育的“短板”,通过大湾区平台提供的科研人才与市场,加快科技水平发展和成果转化,有效促进大湾区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广东为高教发展和人才引进提供了优质的基础建设资源,如加强学校建设、扩大学位供给,招收优质生源等,为港澳高校来粤办学创造了便利。

“香港相当于一个桥梁,能够帮助广东地区更快跟国际高等教育接轨。”胡刚认为,加强港澳地区高校与内地高校进一步的深度合作,有利于广东高等教育与国际化的教育制度和接轨,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

谈双向流动

真正落地还需要时间

内地学校到香港办学,是否存在进一步的“双向流动”空间?胡刚认为,高等教育“双向流动”有一定必要性,但真正落地还需要时间。“一个城市想有活力,一定有人口有交流、有流动;人口没有流动,这个城市发展其实是受影响的。如今的港澳是校多人少,因而真正实现双向流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什么是国际一流湾区?不仅仅是经济要发展,文化也要多元。”在胡刚看来,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不仅能带来大湾区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会发挥大湾区中西文化长期交汇共存的优势。“发展大湾区的平台优势,让高等教育更加开放,合作办学是一个很好的抓手。”胡刚认为,如今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用好用活粤港澳大湾区的优质资源,关键在于教育开放。“借助湾区的强大优势,广东的高等教育发展一定要更加开放。”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

应建立三地高校办学自主权协调机制

合作办学能培养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

南都: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广东有8个项目是与港澳高校合作办学,合作办学为何蔚然成风?

卢晓中:合作办学本身不是一个新事物,之所以广东这两三年合作办学提速,可能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是大湾区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因为大湾区的定位是创新湾区、科技湾区,尤其需要高等教育,特别是需要能够支撑科技湾区、创新湾区的大学,而合作办学是发展大湾区高等教育的一个很适合的方式。在当前国际形势背景下,合作办学需要不断探索新路子、新形势,需要加大支持和关注力度。去年疫情期间留学受到一定影响,我组织课题组也做过一个研究报告,提出在地留学、在地国际化的问题。我想,合作办学也是在地国际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形式。

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需要通过寻找合适的对外开放途径,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从这个角度来看,合作办学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能够培养我们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过去我们对国际化、境外高校有比较盲目的推崇,但这些年有了变化,我们一定是要与高水平的、优质的境外资源合作,这才符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湾区、创新湾区”的整体定位。

当然,合作办学需要满足三个前提:首先需求是第一位,其次要有强大的经济支撑,第三要有国家的支持和导向。

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 提升质量很重要

南都:相比于从零开始办大学,合作办学有怎样的优势?

卢晓中:合作办学能更加快速地把学校办起来,尤其是办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大学办起来首先要学生就读,这就涉及到学生和社会认可的问题。包括像南方科技大学,在办学之初也经历了一段不太受认可的艰难时期,当然现在情况有了极大的改观。其他学校重起炉灶也会有这样一个过程。但合作办学不同,它是与已有的大学合作办的,而这些大学往往都是比较优质的、高水平的,所以能较快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过去大家对合作办学比较陌生,甚至有点拒绝,但现在不一样了,这些年有几所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开始招生,知名度确实打开了,影响和认可度也都比较高。我们学校就有老师把孩子送到西交利物浦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读书。按他们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国内的985高校是没问题的,但他们还是愿意让子女去到这样一些高层次的合作办学高校就读。

这个例子说明,合作办学,特别是选择了优质教育资源、水平比较高的合作办学高校,认可度是不断在提升的。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非优质资源合作办学的情况。在当前情况下,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质量提升非常重要,粤港澳大湾区应该要走质量优先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开展高质量的合作办学,不论是合作办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的大学皆如此。

南都:现今合作办学会遇到哪些问题?

卢晓中:新形势新需求,目前法律法规方面还存在滞后问题。当前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依据的法规条例仍然是《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这难以满足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合作办学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的需求,因此希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办学能有单独的一个条例来明确。

引进高校到地方,是为了补短板也是为了交叉融合

南都:在引进高校(包括合作办学)时,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和因素?

卢晓中:引进高校,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其实引进人才和引进高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比如在引进人才中首先要“引得好”。现在一些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比较盲目,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也较少考虑人才结构因素。这和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引进高校的心态是一样的,盲目攀比,并没有充分考虑地方发展需要。

其次要“用得好”。人才引进不仅要引得好,更重要的是要用得好。只管“引”不管“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不利于教师队伍的长远发展。

最后是“留得好”。这涉及到教师评价的问题,要破除简单化的“唯论文、唯项目”的倾向,要特别注意发现那些功底扎实、有学术潜力且师德师风良好的教师,尽管他们不一定在论文发表和项目申报上有突出的表现。

回到引进高校(包括合作办学)这方面,也要“引得好、用得好、留得好”,让引进的高校能真正的、持续的发挥作用。主政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引进高校到地方既是为了补短板,也是为了交叉融合,这个高校这些学科专业能否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地方高等教育布局和产业结构需求能否更好契合。还要考虑到引进的高校和专业,在立足于地区发展的同时,有没有放眼整个广东甚至是大湾区,因为有可能其他地方也同样在引进相似的高教资源;而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会局限在某一地区内,人才是会流动的,并不是在哪所城市读书就必然留在那个城市就业。引进之后,还要善待引进的高校,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持续的支持,而不是在学校建好之后就不管不问。

办大学毕竟是一件持久的事,不像一些产业,市场或前景不行了可以立马关掉,“关停并转”对大学而言是非常重大且慎重的事情。这就需要地方和高校本身对办什么高校和办什么专业做好前期论证和研判,同时要加强政府的统筹和前瞻性规划。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学校之间就可互相协调持续发展

南都: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有何建议?

卢晓中:集群发展有整体性和多样性两方面。我们更多地看到了集群发展的整体性,而忽略了它的多样性。以旧金山湾区为例,它的高等教育集群内部是非常多样化的,既有世界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也有社区学院、州立大学等专门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这种自上而下的中央政府主导对集群发展是有力的推动。不过,由于粤港澳大湾区特殊的区情,如三个区域的制度、法律体系、关税等不一样,决定了政府主导的方式会受到某种局限性,需要自下而上的方式来弥补这种局限。这个自下而上的方式,实际上就是落实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当高校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学校之间就可以互相协调,持续发展。

在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背景下,广东高校办学自主权不单要落实和扩大,还要与港澳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协调,这其中就包括港澳高校在办学自主权上如何做出适当调整,并与落实和扩大的广东高校办学自主权做出良性互动。

虽然由于大湾区特殊的区情,在大湾区推动高等教育内部规则完全统一有相当的难度,但围绕高等教育的高质量集群发展,建立三地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协调机制,从而使他们对接起来,确实必须且有可能的。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21-04/23/content_79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