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大学的角色与作用:推动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5月20日,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论坛暨“高等教育、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大学的角色与作用”2018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怀士堂顺利举行。学术研讨会由中山大学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以及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粤港澳高校联盟协办。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叶嘉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陈新滋,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教授,国家教育部规划司郇述涛,中国教育经济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杜育红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理工学院、香港岭南大学等境内外著名大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校内师生代表共120多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岳经纶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教授代表学校致辞,他表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是新形势下“一国两制”方针实践的重要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正在进行战略转型并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引擎,中山大学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继续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肖滨教授和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何俊志教授分别致辞。

        上午第一场主题报告由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岳经纶教授主持,专家们围绕“大国·大学·大湾区”主题发表精彩演讲。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岳昌君教授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中心,分析了当前人力资源结构与“双创”人才需求。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吴逊教授报告了香港高校现有的竞争性研究项目资金分配、研资局的研究资助计划及其评审过程等期刊,并且对促进粤港澳高等教育发展提出对策。澳门理工学院张红峰教授对新常态下澳门高校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广东省政府参事室陈池先生以创新思维提出建议,努力把粤港澳大湾区培育成为教育文化高地。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许长青副教授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报告,指出应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大学创新集群,建立开放型人才市场,促进湾区人才流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

        第二场主题报告由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叶林教授主持,主题为“创新·集群·增长”。北京师范大学杜育红教授介绍了高等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与测度。武汉大学肖昊教授从教育政策视角,就国家竞争驱动与大学协同创新问题进行了探究。华南师范大学卢晓中教授详细分析了当前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的困境并且提出走出困境的方法是要转变思路,提出了从合作转到融合的发展路径。厦门大学王洪才教授强调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走特色化、优质化和差异化之路。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汤贞敏院长提出创新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学大有可为。

        下午第一场专题报告由香港科技大学吴逊教授主持,主题为“比较·借鉴·实践”。中山大学教授何艳玲认为目前大湾区发展存在结构壁垒、区划壁垒和行政壁垒,大湾区建设的关键是要关注面向流动性的体制重塑,进一步结构壁垒。复旦大学林荣日教授以美国加州大学为例,从区域发展角度阐述大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武汉工程大学刘丽芳教授从欧盟的行动框架和案例研究出发,探究大学在区域创新和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伟光教授通过对世界四大湾区的对比研究,说明高等教育在湾区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澳门大学副教授、珠海市政协委员盛梅肯定了在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文化与国家科普文化中心建设中大学的参与性贡献。暨南大学谢宝剑副教授基于区域协同创新的视角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生教育合作机制。  

        第二场专题报告以 “角色·定位·变革”为主题,由北京大学岳昌君教授主持。香港岭南大学的周文港教授指出了在当前形势下,三地高等教育的崭新角色和发展方向。中山大学毛艳华教授从集聚和辐射角度出发,强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创新集群,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华南师范大学陈伟教授强调工匠精神和教育创新,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大湾区发展进行角色定位。华南农业大学潘军副教授基于人力资本异质性的思考,分析了一流大学在湾区经济中的效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文杰博士生对湾区发展与可持续共创问题进行了探究。

        两场专题报告后是会议的圆桌论坛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叶嘉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陈新滋等六位嘉宾与全体参会者一同围绕:“新引擎、新征程与新使命:走向服务国家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大学”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叶嘉安院士在谈到大学应该如何在区域和国家发展作出贡献问题时提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而合作不一定由于地理位置上的临近,有时候也需要契机。在不同的时期,高等教育发展会面对不同的挑战,因此需要不断进行调整。粤港澳大湾区大学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需要注重互补性。此外,高等院校应注重研究经费的资源分配,鼓励跨学科合作,同时也需要中央政府和广东省政府的资金支持。另外,他还指出香港学生到内地学习会遇到生活不适应、语言障碍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合作中加以克服。陈新滋院士表示,对于本次教育论坛的主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思想,这是百花齐放的体现,而他们的共同出发点都是为了让下一代更好。教育的初心就是教好下一代,让他们能成为下一代的领导人,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导人。对于“将科技分成科学和技术,科学归于学校,技术归于社会”这一说法,陈院士认为当今大学不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承担社会责任。科学引领技术,技术推动科学,二者密不可分。大学除了进行学术研究,还要将知识化为生产力,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另外,大学建设应该走自己的路,不要被牵着鼻子走,大学校长的最大任务不是提高学校的学术排名,而是要把科技转变成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

        粤港澳大湾区课题组负责人、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许长青副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本次会议展示了众多资深专家、学者相关课题的优秀研究成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交流平台,对于清晰认知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大学在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发挥及粤港澳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新闻背景】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等九市组成的城市群,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写入十九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这是国家在提出“一带一路”后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在新形势下探索“一国两制“方针实践的重大体现。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深化内地和港澳交流合作,对港澳参与国家发展战略,提升竞争力,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涵括经济、社会、科技等多个领域,其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和智力支持,而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高等教育之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不可少。当前湾区高等教育发展并不足以支撑大湾区的创新驱动发展,存在三地教育发展不平衡、高校之间交流合作存在壁垒、融合程度不高等问题。三地高等教育类型丰富、各具特点,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广东高校类型多样,产学关系紧密;香港高校科研实力雄厚,国际化优势明显;澳门高校则在服务业等方面优势明显,三地高等教育可优势互补,相互借鉴。因此,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优势,促进其协同、融合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