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陈广汉:大湾区增强中国经济创新力竞争力
陈广汉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 副院长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 主任
中共中央、国务院昨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和澳门在内地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珠三角凭借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制度创新优势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内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示范区和排头兵。作为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以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一、携手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也逐步成为香港的共识,特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建设科技创新的人才和税收政策。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构建开放性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形成国际化的创新体系,对于推动香港和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加快广东和珠三角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放性区域协调创新共同体,需要打造与国际对接的科技创新环境,吸引高端创新要素。形成开放性的科技创新高地,需要充分整合香港、澳门与珠三角的科技创新的优势,促进区内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需要发挥香港、广州、深圳、澳门核心城市的作用,带动区域创新,实现区域内“9+2”城市群共同发展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共享科技创新成果。第一、在深港交界的河套地区,建设港深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第二、以珠三角东岸高科技产业为依托,以香港、深圳、广州、澳门为核心,建设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与产品开发相结合的一体化创新体系,打造中国“硅谷”。第三、以珠三角9个城市的国家级产业园区为依托和节点,承接核心城市的科技辐射和专业技术,建立环大湾区高科技产业带。
二、构建新时代开放性格局的新范式,引领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
十八大提出的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构想,推动自贸区建设,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开放模式,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这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和澳门在国家的对外开放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成为内地吸引国际投资和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桥梁。珠三角是内地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形成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内地企业国际投资的增加和“一带一路”建设,港澳将成为服务内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交流平台,在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独特作用。
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确立,有利于完善离岸人民币市场流动性服务框架,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澳门将发挥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平台的作用,推动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的经贸交流和合作。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区域在对外开放方面一直走在国家前列,未来要进一步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和珠海横琴三个自贸区的作用,按照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开放模式,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完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投资环境,加强同港澳和国际经贸规则的对接,切实解决服务业开展中的制度性障碍,解决“大门开了,小门没有开”、“玻璃门”、“弹簧门”的问题,携手港澳打造中国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国际经贸合作和国际经济治理的新平台,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发挥引领作用。
三、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
中央提出支持和推动香港和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推动和支撑香港和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不仅为香港和澳门工商界探索发展新路向、寻找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提供了机遇,也将为港澳居民到内地发展创造了更为便利化的条件。
在大湾区建设中要将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结合起来,在坚持“一国”之本的条件下,善用两制之利,不断丰富“一国两制”的实践内涵,推动“一国两制”实践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为珠三角与香港和澳门开启了全方位合作的新时代,将书写“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篇章,增强香港和澳门经济发展动能、拓展发展空间,有利于保持港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繁荣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