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公报】冯庆想:香港青年参与国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稿件来源:2019-01-18 03:18:17大公报 发布人:adsyxy

      自十九大报告提出“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来,各种便利香港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例如香港居民在内地可申领居住证、可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等等。随着“一国两制”实践向前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驱动,中央对港政策不断完善,为香港社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也为香港居民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这透露出一种清晰的信号:香港的未来发展不仅要依靠自身力量,还要背靠国家、面向世界;香港与内地合作、发展与互动将更加紧密深入。

  融入国家大局正当其时

  古人云:“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正当其时,香港青年不可缺席国家快速发展的列车,应当自觉增强国家意识,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履行中国公民责任。正所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呼籲香港青年成为具备香港情怀、国家观念和世界视野的一代人。不少香港青年清醒认识到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整体发展紧扣在一起,通过跨境学习交流、工作实践、生活体验等管道,主动认识国情世情、积极参与国家发展与自觉服务香港建设。

  但也有部分香港青年存在非理性排斥内地的“宅化”心理倾向、怯於社会正常竞争的“废青”生活态度以及盲目依恋西方世界的思维惯性,对国家发展漠不关心,与新时代中国发展大势背道而驰。可见,支持与推动香港青年参与国家发展这项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当前最迫切的是,帮助香港青年準确把握香港“一国两制”实践的时代机遇与宏观环境变化,明确香港青年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角色与定位,为香港青年参与国家发展提供便捷通途。

  一、对“一国两制”的认识能力尚需提升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满足香港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继续推动香港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坚守方向、踩实步伐,全面準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从共时态看,“一国”是根本、是底线,“两制”是叶枝、是活力;没有“一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根本保障,就没有“两制”下香港社会繁荣稳定的局面可言;“一国”基础之上,“两制”只有优势互补、和谐共处,任何一方面都不偏废,才能确保“一国两制”沿着正确轨道前进。从历时态看,中共十八大以来,“一国两制”事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这也是香港“一国两制”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新阶段。

  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央推进香港“一国两制”实践向纵深发展的掌舵者角色更加突显,“一国”地位将进一步巩固,“两制”互动将进一步优化。但在现实当中,不少香港青年对“一国两制”的认识依然停留於政策宣传层面,缺乏系统、深度的理解。尤其是对国家政治制度、政权组织、宪制秩序的认识往往浅尝辄止,缺乏政治敏感性。準确理解“一国两制”方针作为参与国家发展的必备政治素养,香港青年应当深化理论学习,从而更敏锐地洞悉国家政策变化以及适应社会现实发展需求。

  二、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尚需增强

  国家认同并非抽象的政治说辞,而是具体的情感传译与行为表达。认同国家就是认同香港与内地作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认同彼此为之奋鬥的民族复兴目标。如果没有这个价值共识,那麼缺乏认同基础支撑的“融入”只是被动的角色规劃与消极的行为顺从,香港青年的主观能动性就无法充分地发挥,香港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角色与作用必然事倍功半,难以达至中央对港政策的预期效果。

  消除青年国家认同缺失

  从目前情况来看,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认同尚未完成,“一国”意识、“一国”原则还没有稳固地熔铸於香港青年的社会心理中。部分香港青年以所谓的“中港区隔论”、“民族自决论”为由,在香港与内地之间构筑封闭的心理围城,依靠扭曲的传媒资讯与西化的教育系统,想像着深圳河对岸那个被赋予“原罪的恶”的他者。如此可见,倘若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存在缺失,必然导致其参与国家发展的效果大打折扣。特区政府应当通过认同教育机制与沟通互动方式,拆解香港青年基於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的心理结构,改变国家认同的尴尬境况,为香港青年参与国家发展消除主观层面的障碍。

  三、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壁垒尚需消除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香港一直积极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一国两制”事业向纵深推进创造了新的动力。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再强调,保证“一国两制”事业后继有人,就要加强对香港青少年的教育培养;要高度重视和关心爱护青年一代,为他们成长、成才、成功创造良好条件。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香港青年参与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香港青年改善自身发展现状、拓展发展空间、激发发展潜力的重要平台。

  但是,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之间不仅在经济体量、发展程度、开放空间存在不平衡性,同时在“两制”社会之间的市场准入、金融监管、贸易规则、行业对接等方面亦存在异质性,粤港澳不同经济体接轨於“一国”的壁垒依然在探索中逐步突破。面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独立关税区与法律体系”,香港青年如何做好社会适应、採取有效对策与行动,增进参与国家发展的积极性?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决策者关注香港青年的学业发展、职业规劃、晋升阶梯与社会焦虑,形成系统、长远的青年工作规劃与政策,为其教育、就业、安全、发展等方面需求提供相关服务与支援。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www.takungpao.com/opinion/233119/2019/0118/236993.html